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急管理——从个体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形形色色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也是对社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发生频繁,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政府权力的扩张和公民权利的限制,在权力变大的空间里,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突发事件应对的重中之重就是厘清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消除事件危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就突发事件应对的根本任务而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政府应急权力运用的规范问题,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原则对其制约,从而防止政府应急权力滥用对于公民权利的侵害,这也是我们迈向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考验着政府和领导的应对能力。作为组织核心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相应地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这样才能在危机发生之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复杂性以及破坏性要求领导必须具备陕速应对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与媒体沟通应对的能力及整合公民社会与外部资源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领导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应坚持科技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并确保其有效性,相应社会主体都应明确并把握的凡科技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必须遵循的原则及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为人民创造更加安康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经常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企业,在追求企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认真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关键要素,力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章法得当,行之有效。本文对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力求为企业应急管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丹 《科学咨询》2007,(19):15-16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公民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所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清官情结、臣民意识等极大地压制了公民参与,长此以来,公民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政策制定是政府的事情,作为老百姓只有按章办事的份。多数公民都没有意识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应对等级是应急管理部门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而网络舆情热度是突发事件态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应对等级为切入点,构建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应对等级和事件类型的角度选取8个典型案例,运用GooSeeker等工具进行案例数据挖掘,获得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值,进一步通过构建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和舆情热度分析图,发现其存在"一致"和"不一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把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引入网络舆情热度量表,使舆情热度的评价与政府发布的应对等级建立联系,评价指标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不同对应关系下应对等级对舆情热度的指标贡献,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金融突发事件频发,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如何对其法律机制进行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的一种,受《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但我国现阶段尚无专门整金融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现行金融突发事件在法律体制、应息主体、应急预案。预警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应着重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处置法律制度;明确各应急主体的权力,义务与责任,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制定金融应息预案:健全金融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及应急启动制度;加强对紧急处置权的规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由此而导致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屡见不鲜,如何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成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吸取以往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教训,根据当今我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有效地应急管理体系,是有效降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破坏程度、保证我国公民人身财产的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评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出发,重点阐述制约公共政策评估中公民参与政策评估的主要障碍,并就如何应对当前公民参与政策评估的障碍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共危机的频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NGO作为代表公民意志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协助政府调动分散社会力量,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NGO参与的困境,提出完善NGO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对策,提高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使其更高效地应对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2.
<正>一、突发事件的危害在于"突发"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灾难多发的阶段,频发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些灾难有的表现为天灾,有的表现为人祸,还有的则是天灾与人祸交织。由于大多数的灾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突发性",因此,又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各级政府积极予以应对,从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与颁布,到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迅速成立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的及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从思想重视到政策准备再到资源保障都掀开了全新的一页,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会已从整体上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不断凸显,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重要的平台和推手,如何有效管理微博舆情,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从而成功应对突发事件,成为当下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特点对于突发事件,法律上是这样定义的:  相似文献   

14.
刘萍 《决策与信息》2009,(12):32-34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政府部门一方面应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控制某些信息的公布,对知情权给予适当的限制。如何在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和限制之间找到平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件具体对待。但是,有一条总的原则是必须把握的,即从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克减不是目的,尽快恢复秩序也不是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权利才是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其发生无明显征兆并对整个社会系统有效运行产生严重威胁的事件。在当代我国政府的风险预控管理中,政府作为常规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主体,其作用是其他主体无法取代。但政府以"应急"观念来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将会增加治理成本,如能以预控的治理模式来治理,便会变被动于主动,将会减少治理成本并提高政府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谢迪 《管理科学文摘》2011,(28):141-142
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层面。而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又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公民参与方式。本文将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置于网络环境下,讨论公民参与的网络路径及相关的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婷 《决策与信息》2011,(10):56-57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公共行政的精神实质和公民权利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背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到当今社会,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参与治理、对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公民参与运动不断走强,"强势民主"、"公民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兴起,强调公民回应度的今天,公民参与质量与公共行政质量协调问题困扰着许多人,本文在公民治理视角下,试图通过对公民与行政官员角色的梳理,找出如何把握公民有序、有效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黄履珺  佘廉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2):146-157
突发事件是"低概率、高损失"的极端事件。突发事件风险客观存在,公众的应对准备意愿及行为对减缓突发事件风险及降低突发事件损失有着重要影响。但实际上,公众普遍表现出较弱的准备意愿,很少主动采取准备措施及行为。为了解释公众为避免突发事件损失而事先采取应对准备的行为差异,本文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将保护动机理论(PMT)应用于公众准备意愿的预测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公众认知与准备意愿理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公众风险认知、应对认知与准备意愿之间的路径关系。其中风险认知包括可能性和严重性认知两个变量,应对认知包括应对效能、自我效能和应对成本认知三个变量。实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武汉市七大行政区域共405位城区居民。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公众的准备意愿受到风险认知及应对认知的共同影响,相比于风险认知,应对认知对准备意愿有更大的解释效力;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三类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准备意愿有一定的解释效力。研究结论显示,为了促使公众形成准备意愿,风险沟通不仅应考虑突发事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更需要关注应对效能、自我效能以及应对成本等对公众准备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民参与的传统领域得到了有效再造,走向了一个电子参与的新阶段,然而真正的电子参与很难实现。通过"知情—协商—赋权"的方式,电子参与可以分解为电子信息、电子协商和电子决策3个层级结构。在此结构基础上,通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开放政府数据的自动化;在电子协商过程中使用更佳的公共参与设计原理;利用各种网络竞赛鼓励公民参与和协作,促进电子决策;以及将合作生产整合到推进公民参与的计划中的方法能够实现政府2.0背景下公共参与的治理创新,实现真正的电子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