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就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国家“两基”攻坚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西部农村应以此为契机,关注地区文化贫困现象,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适合西部农村实际的文化发展价值定位和发展策略,促进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作为赤峰地区重要的地域文化,正越来越广泛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发展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古老的蒙古族长调这门草原文化艺术早已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基础上,正借助于红山文化的旅游开发热潮发挥它应有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香格里拉"愿景两题——从四川藏区发展何以滞后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目前可进入性最差的地区,大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的发展已经多年滞后.克服这种滞后,以川藏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汇了藏传佛教核心价值的生态旅游无疑是两大推手;而将藏传佛教正道核心价值融合于其中,则可在克服"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挖掘"的同时整合大香格里拉藏区各类资源以利于永续利用,还能在开发传统文化市场价值的同时有效保护藏族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以来,针对究竟是以国家作为价值还是以文化作为价值,是以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价值还是以特殊性作为价值,是以工具性作为价值还是以内在超越性作为价值等问题,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梁漱溟、蔡元培以及美国学者列文森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历史或者价值的选择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传统与西方文化以及面对民族或者国家命运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受清末士人批判科举的言论的影响,7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科举的研究与科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比较,是不大相称的。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环境的宽松,许多学者开始对科举作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对科举制的是非功过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评估,敢于推陈出新,使科举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科举曾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现代各类考试的原则与方法明显与科举考试有渊源继承关系,因此,科举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科举学”是从总体上研究科举的一门学问,是对科举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领域。“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将成为21世纪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9.
"侗款"是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村寨之间自发联合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是侗族和谐生活的文明公约,是侗族地区自我约束的"法律"体系,是侗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侗款"在侗族和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十洞"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其价值的分析,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和解改革中,许多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遭遇是否适用"习惯法"的难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文化因素较多的汉族乡村地区,一些"习惯法"被纳入到刑事和解方式的多样化探索中.它们在妥善解决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刑事和解中实现"官方法"与"习惯法"的互动,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当代中国司法中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疆乡村中学原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学校发展价值,使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了坚实的依据,不仅满足了国家主流文化发展的需要,更关注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活价值、生命意义的课程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实践中,多民族文化是一个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充分考虑的特殊因素。这不仅是由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与多民族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更是由双语教育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对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从文化层面剖析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应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烹饪”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历经了从诞生期到繁荣期的五个历史阶段 ,“烹饪”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对“烹饪”概念变化原因的分析 ,得出今天的“烹饪”它不仅具有实用性 ,还具有观赏性、艺术性 ,它是一门科学、一门文化。  相似文献   

14.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提升广西的"文化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广西的文化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如何提升广西的"文化力"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要加强广西的文化建设、提升广西的"文化力"必须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变迁,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自觉;必须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文化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泉州地区的神像木雕艺术出自民间工艺匠师之手,是传统艺术的奇葩.对泉州地区现存的神像木雕工艺品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渊源、工艺造型特色以及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论述泉州地区神像木雕的地域特色,以期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首先,坚持在社会主义价值框架内调整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其次,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源远博大的赣文化具有旅游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充分挖掘赣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整合赣文化资源,加大赣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力度,对于推动江西旅游业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