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内部人控制的存在导致所有者财务的产生。利用现代企业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并认为 ,( 1 )所有者财务是一个控制内部人的有效机制 ;( 2 )企业所有权的依存性导致不同的主体 (企业股东、潜在股东和债权人 )在不同的企业状态下拥有企业控制权 ,这使得所有者财务的执行机制也依企业状态不同而相应地变迁 ,并最终导致所有者财务内容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除了债权人和股东,第三个群体正在对美国公司提出重大的所有权要求:诉讼当事人。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因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以及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产生管理者与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即财务代理问题。解决财务代理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场机制、财务契约、信息显示和监督机制等。目前 ,我国的财务代理关系严重扭曲 ,进一步探索解决我国财务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以来,理论研究、制度制定,甚至社会舆论都把股东利益作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行为关注的根本方向或着力点.仔细分析起来,债权人比股东对其在企业的利益更关注,因为债权比股权面临更多的风险.本文以债权人权益的风险价值为分析主线,指出债权人权益保障、尤其是债权人的自我保障优化.  相似文献   

5.
着重从道德风险有效抑制的角度探讨融资结构问题,得出两个主要观点:融资结构中若包括扮演积极监督者角色的大股东、债权人及持有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经管人员,将会有效地抑制由股权融资引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债权人可以通过与受信主体的长期合作,或加入到受信主体的董事会,来抑制由债权融资引起的股东及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基于观点,采用Jensen and Meckling分析所有权结构时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最佳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6.
着重从道德风险有效抑制的角度探讨融资结构问题,得出两个主要观点:融资结构中若包括扮演积极监督者角色的大股东、债权人及持有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经管人员,将会有效地抑制由股权融资引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债权人可以通过与受信主体的长期合作,或加入到受信主体的董事会,来抑制由债权融资引起的股东及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基于观点,采用Jensen and Meckling分析所有权结构时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最佳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公司治理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法律渊源的不同,会导致小股东保护程度、债权人保护程度以及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的不同.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对小股东与债权人的保护均不够充分,有关指标我国的得分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程度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位列全世界第一,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具有非常紧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以信贷契约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剖析了企业融资行为中的道德风险倾向,指出目前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尤其是股东治理理论对债权人权益的忽略。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非常必要,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债权人权益保障下的信贷契约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股东至上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不是根据企业性质的变迁来解释真实的企业世界,只是充当了一个论证“股东至上”的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物质所有权至上的主流企业理论,由于其逻辑上的内在缺陷,其理论假设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越来越遭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质疑和批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认为随着上市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股东并不负责管理公司,也不提供资本或接受负债,没有理由保有对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的所有权。将劳动者们劳动创造的绝大部分分给投机者们,这其实是违反了市场原则。只有把财富和利润分到它的创造者手中的时候,效率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内部形成控制权相互制衡的体系是构建良好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然而,控制权的多层涵义及其在企业内部配置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目标常常难以达成。在混改企业中,可以借鉴“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将两权所指向的控制权作为分离的对象,以“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与经营权意义上的控制权相分离”作为控制权配置的指导原则,将不同层次的控制权分别强制性地配置给不同主体。将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交由不同股东分别行使并予以强制锁定,其中,国家股东仅保留根本性事项与特殊事项的控制权,而其他控制权划归社会股东。将经营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交由职业经理人行使。如此,在国家股东、社会股东、职业经理人之间建立相互制衡的控制权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新《公司法》修订看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上基石性的制度。该制度降低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同时加大了债权人债权不能实现的风险,因此,《公司法》需通过相应制度实现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2005年10月,我国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文章比较了《公司法》修订前后的变化,指出修正案一方面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着眼点由关注资本信用转移至更具实质意义的资产信用,并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另一方面取消或放松了原《公司法》对股东投资的过多限制,这不仅可以鼓励股东投资设立公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使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得到了更切实的保障。文章通过法理学分析指出,修正案实现了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更好的平衡,使法律更接近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保护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是破产法的一个基本理念。由于跨国公司破产问题的特殊性,破产中债权人的公平受偿面临许多特殊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跨国公司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我国破产立法对跨国公司债权人在国外优先受偿的问题可考虑借鉴美国破产法中的分配原则;同时对母公司作为破产子公司债权人时的从属求偿地位予以肯定;并在特定情况下适用"揭开公司面纱"理论确认母公司对破产子公司的债务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公司股东出资方式是各国公司法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公司资本是公司的基石,公司无时无刻不和资本联系着,从公司的设立、公司的运作、公司的清算,处处都离不开资本。因此,股东的出资方式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设立,关系到债权人和现有股东利益的保护,甚至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效益和交易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不仅在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应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银行和债券持有人与公司虽然有着紧密的资金联系,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这既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因此,我国公司建立债权人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针对三种会计信息产权主体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得出相互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概率,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监督"是现阶段各方博弈后的最优决策。进一步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若干降低各产权主体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概率的措施,以期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成为管理层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公司股东与债权人是公司最重要的两类利益主体。股东有限责任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股份回购,往往导致公司资本的减少,动摇了公司的资本基础,削弱了对债权人的财产保障。因此我们应建立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债权人保护机制,如资本信息披露、防止公司资本向股东不当流失及揭开公司面纱等制度,从而实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从企业管理层、企业所有者、地方政府、债权人等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的内在动因;并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及其供给动机、供给条件等方面说明:在我国目前制度和经济环境条件下,供给方具有满足虚假会计信息需求的能力。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治理会计造假、消除虚假会计信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司债权人知情权是公司债权人有权了解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经营活动和其他经营状况的权利,它是债权人权利实现的前提.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只有公司的执行机关和经营决策机关董事会组成人员--董事才能担当债权人知情权的责任主体.我国公司债权人知情权在债权人知情权的范围及取得上的,规定十分笼统,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公司负债现状和相关学说的探析,结合相关法律和制度对债权人利益保障的规定,文章认为我国已具备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文章还对债权人如何参与公司治理提出一些建议,主张由银行等债权人派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公司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20.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法律原因是各国一直非常关注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信用与安全的问题。从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产生的原因、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缺陷和新公司法对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