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山区。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民族。清朝时期始有汉文记载,写作“倮黑”。拉祜族现有27万多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14万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两万人;双江县有23,000余人;  相似文献   

2.
由来:泰国的拉祜人属于倮倮支系,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拉祜人来源于中国南部的云南省,它同傈僳人和阿卡人有亲缘关系,这说明它们有共同的渊源。泰国的拉祜人分为两支:一支称“拉祜纳”;另一支称“拉祜尼”。他们在语言上仅有细微的差别,而在服饰上却有显著不同。据拉祜尼说,他们建立过拉祜尼国,原址在云南  相似文献   

3.
(一)拉祜族语言属藏缅语族。他们的许多小村子散布在云南——印度支那山路崎岖的边境地带,约占总人口的60%住在云南西南部。拉祜族人来自很远的北方,近若干世纪以来已经南迂到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老挝西北部。虽然同一的语言和若干共有的文化及社会特征可使我们能够把拉祜族同其他诸如阿佧、傈僳、苗、瑶等民族区别开来,但他们决不是纯一的民族。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分群或者支系,诸如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和拉祜散莱。这里提的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  相似文献   

4.
知识荟萃     
盛夏,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多村里,你不仅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还能听到一阵阵宛转悠扬的“嘟啊,嘟啊啦哒嘟啊……”的乐声,这响声是当地回民在吹奏一种用黄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哇鸣。哇鸣,也叫“泥箫”,古时叫埙(音勋),古书中曾有过埙的记载。《辞源》中对埙也有描述:“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但后来失传了。其实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回族人民中,仍世  相似文献   

5.
“下一个节目——”随着报幕员的介绍,一个还没有话筒高的彝族孩子,头扎红色英雄结,腰缠黑底白线英雄带,身着一身图案花边紧身衣,眨着一双调皮的大眼睛,出现在台上,整个剧场立刻活跃了,沸腾了。小演员微笑着,洒脱地举起小巧精致的漆花葫芦笙放到咀上,那声音便象行云轻纱般幽幽飘来。音乐牵开了他的舞步,时而象搏击风云的岩鹰,时而象驰越山涧的骏马,时而把人们带到巍巍的高山上,时而又把人们引到淙淙的泉水旁。精湛的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6.
这是在巴拉望岛中部偶然发现的一个部落。他们以从事农耕和狩猎为生。身着树皮和树叶,没有家庭概念和战争概念。目前马尼拉当局禁止进入该地。在国际科学界,正流传着一条非官方的,但确是十分惊人的消息——在菲律宾巴拉望岛的森林之中发现了一些与当今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达乌特—巴多人,一个自认为是“石头人”的原始部落。这一为人类学家打开了新境界的消息,还封锁在马尼拉国立博物馆里,并把该地列为保护区,不  相似文献   

7.
苍远空旷的黑夜,幽深冰冷的山洞。一堆篝火照亮了一张坚毅、冷峻的汉子的脸,他紧锁双眉,一双深邃的眸子痴痴、静静地望着天上那高高悬挂着的月亮——他正沉浸在  相似文献   

8.
蒙古包——这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伴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蒙古族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住在“窝棚”里,这是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然后用芦草、桦  相似文献   

9.
远古人类在狩猎活动中,“衣毛而帽皮”,后来他们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发明了冠。①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在某些地方当真有自始即作为装饰而出现的衣著,那就是头饰的帽子了。”②帽子和衣着一样,开始都是为了防御酷暑和严寒而制作和穿戴的。北方各族,在生产力提高以后,到蒙昧中级阶段,狩猎业普遍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制作粗糙的狍皮衣着的同时,可能就制作御寒的抱头皮帽了。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就是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件装饰品,很有些独特之处。本文试图对它的特点、功能和艺术价值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狍头皮帽的特点鄂伦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述东巴教中纳西人生命、灵魂和生命神的箭,以及东巴教祭仪、神画像和纳西人生产生活中有关箭崇拜的习俗,联系中外民族有关宗教观念和习俗,指出纳西族传统的箭崇拜肇源于纳西人在古代战争和狩猎生涯中将箭这一杀伤力大的武器神化、灵化的拜物教意识。同时较深入地论析了纳西族箭崇拜意识的二重性表现,即认为它为神、人所用便能镇鬼驱邪,招财祈福,因而将它视为神器而顶礼膜拜;又认为如箭为鬼怪或敌人所用,则会祸及自己,因此对其敬畏交加,并在此心理上产生出“拔病痛之箭”、“转移毒箭于面偶”等巫仪。文中还论述了箭与纳西人生殖崇拜习俗和“青蛙阴阳五行”之间的神秘关系。最后,对东巴教和苯教的箭之礼俗作了比较研究,从微观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揭示纳西、藏民族这两个本土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了独到和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38年前, 1962年的秋季,那时我还是一个戍边军人。因为流窜在中缅边境固守在所谓“金三角”的原国民党分子,在我滇南一线频繁活动,他们虽非毒枭,但流传毒品,且非法搞武器交易。我奉命去金平加强民兵联防。   金平原是我常去的地区,那哀牢山老林的云雾,那金水河两岸鲜红的太阳花,经常会引起我的思念。啊,岩都和娜香又是多么热情好客而又勇敢机灵的民兵 !我真想念他们。屈指算来,他们的儿子怕也有三十七八岁了。   岩都家住在藤条江畔的水湾寨,因幼年丧母,父亲给他找了个后妈,使得他性情孤僻,窜山游水,成了他唯一的爱…  相似文献   

12.
赵楠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1,12(7):75-84, 110
文化反思促进文化自觉。拉祜族歌谣《快乐拉祜》经由电视、报纸、短视频等媒介技术的型塑和传播形成了“快乐拉祜”媒介景观的态势。研究发现,民族文化符号的被选择、单一高频词语的固定化以及个体文化身份追寻导致的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的内容,逐渐成为“快乐拉祜”媒介景观建构的路径和策略,成为拉祜族文化全貌的表征。反思这一媒介化的建构路径,发现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媒介化过程其实遮蔽了文化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我们认为,民族文化媒介景观的塑造和传播应该回到文化主体的时空场域中去,遵循文化的内生逻辑,进行“在地化”的表达,努力寻求民族文化与人民、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互联和互通。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鄂伦春猎民暴动初探刘金明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狩猎民族,素以淳朴、刚直、善战闻名于世。民国初年,大兴安岭库玛尔路鄂伦春猎民不堪忍受封建奸商的欺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猎民暴动(史称“刚通事件”,其规模之大令黑龙江省府震惊,影响之深也是鄂伦春历...  相似文献   

14.
禁猎     
《中国民族》2008,(11):71-71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鄂伦春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及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个初夏的季节,我随黑龙江省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生产队玛涅依斯大叔等狩猎小组,进山去打猎。狩猎小组带着桦皮船,乘大卡车沿嫩(江)漠(河)公路奔向额穆尔河,三百多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天,当傍晚时才来到额穆  相似文献   

16.
据河南濮阳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和虎文化是狩猎文化,龙文化是农耕文化,论证中华虎文化的起源早于龙文化。又从虎岩画、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获虎”、古文献中虎壮军威以及黄帝陵之地形“龙盘虎踞”等文化事象,运用考古学、文献学与人类学等方法论证中华虎文化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易长松  彭开科 《民族论坛》2005,(11):F0003-F0003
10月3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古镇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精彩 的民间绝技表演,令在场的观众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钢针刺喉 “呜嗬嗬嗬——”在一阵紧密的锣鼓声中,表演者龙师傅鼓着腮膀,吹 着牛角,率先上场表演钢针刺喉。只见他右手拿着一把锥子,左手扯起喉 咙皮子,似钻似锥,突然一声大喝,锥子穿皮而过,他扯着锥子左右横拉, 绕台一周,观众掌声四起。掌声末落,徒弟上前递过一块砖头,砖头上捆 着一根丈把长的绳子,龙师傅把绳子另一头系在锥子上,但见他慢慢提起 砖头,向左转圈,砖头顺势转动,离地一两尺高…  相似文献   

18.
神农溪──漂出一方新天地张世春神农溪上,惊心动魄的时刻随着一声“闯滩罗”到来了,顿时山鸣谷响。小小的“豌豆角”扁舟上,6名船工除前艄后橹外,一齐跃入水中,手抓纤绳“倒牵牛”,“吊”着扁舟缓缓地放下滩去,若遇错落巨石,扁舟似离弦之箭,全凭双脚从乱石和激...  相似文献   

19.
彝族人民头顶着的这片天空彝族人民头顶着的这片天空,澄澈晴丽,闻名国土。曾经十一亿人同时引颈翘望它。火箭升空,九州欢腾。民族精神随之高扬。万众感激它——这片清莹洁净的天空。关于天空与火箭,彝族人民心中长存着的古老传说在遥远的历史深处神奇地预示过它:很久以前,雄鹰的后代支呷阿龙拥有一柄神箭,在大凉山旷茫的山野上,支呷阿龙用神箭开拓出日后子孙生存的领地……今天,彝族老人自豪地说:那火箭就是支呷阿龙手中的神箭嘞! 从先人手中的神箭,到卫星发射的火箭,凉山跨越了多么漫长的道路!这一场罕见的人类历史大跋涉  相似文献   

20.
2004年9月18日上午,湖南长沙革命陵园的上空,一阵阵防空警报声骤然响起。在1000多名自发赶来参加“为湖南抗日无名女英雄立碑”的人们的深情注目中,《潇湘晨报》社和湖南革命陵园的领导在墓园里共同揭开了一块墓碑上的红绸。阳光下,墓碑上的三行文字熠熠生辉:“一九三八年徐州殉难/抗日无名女兵之墓/湖南父老乡亲立”。墓碑上方的花环中,镶嵌着女兵清秀美丽的身影。面对此时此景,人群中的一位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抚摸着烈士的墓碑,动情地说:女英烈呀,您终于可以在故乡安息了! 这位名叫陈开灵的徐州汉子,正是在江苏、湖南两地最先呼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