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认为,分配作为利益重新配置的手段,关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关比例和效果的实现程度,将正义赋予分配当中,则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而这种正义性则完全和最终体现在了公民或人民的基本权利当中,是个人付出与回报、认可与被认可的表现形式.分配正义既是个体权利的需求,也是个体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程度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乡约。不过,“乡约”这种契约伦理共同体跟现代以个体权利为本,通过契约缔结的社会组织有本质的不同。“乡约”旨在提升个体德性,以便将个人更好地收摄进家族式群体生活方式之中,而不是让个体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体。因此,入明后,“乡约”即被君主专制权力所利用,成了官府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牢笼人心的工具。于是,“乡约”这种具有一定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终究没能发展壮大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转型。探明乡约的契约伦理特性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有利于推动传统伦理形态的现代转型,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张艳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2):123-128
契约是一种关系共同体的存在,当事人除了利益分配关系之外,还存在基于契约关系的默契与信赖.契约关系根据当事人和外在情况的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在契约关系之中,当事人之间基于契约关系互相保护、互相协助、合作互惠,这是契约关系伦理和价值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契约履行利益之外,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和信赖利益,都属于契约关系应当保护的科益范围.基于契约关系,当事人除履行主要合同义务之外,还应当履行安全保护义务、协助义务和合作互惠义务等关系性义务.  相似文献   

4.
新产业规则和运行机制使传统契约理论在契约关系、契约目标、契约内容、契约执行等方面暴露了其解释力真空,模块化组织则存在内生的契约主体变动性、契约内容挑战性、契约目标不一致性等契约困境.由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提高模块化组织契约有效性: 设计主导权追逐下的利益整合、能力要素协同下的外部协调、信息不对称下的自我规制以及价值创新视角下的动态学习.基本的自执行契约能够解决利益整合与自我规制,而对契约的调整则能够实现动态学习.自执行契约及其动态修正模型显示: 契约履行的帕累托最优点是主导模块获取全部交易剩余,而成员模块获取零剩余.契约的最终履行效果有赖于一方面从内部强化契约管理,另一方面从外部引入行业协调.  相似文献   

5.
观察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可以发现其在相当程度上的自治能力,以及一定意义上的"民法生态"。从形式上看,这得益于传统社会的各类契约制度规范,比如"公法"性质的"社会契约"和"私法"性质的"合同契约"。而深究起来,这种"公法"与"私约"背后则是一种契约文化的力量。通过对传统中国的契约文化研究,用大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传统社会契约文化之轮廓,再借助法律史学的方法对传统史料进行现代法治意义上的解读,最终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并非一盘散沙,民众对于权利话语也非简单地排斥。相反,此种社会自有其相互缔约形成的公共秩序,普通百姓在私约的订立和维护中也日益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民法生态。  相似文献   

6.
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如何?是一个极具现实重要性,又兼具理论争议性的法学命题与法律适用问题,中外皆然,历久弥新。在传统主流法理学的利益分类理论中,公共利益常常与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并列而用。该利益分类理论模式及其制度成果,直接导致公共利益被人为地戴上了一幅普洛透斯(Proteus)面具,使得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应用者困入了具有迷幻色彩的公共利益"罗生门"。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律利益分类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借助"价值—工具"两层次法律利益分类范式,透过概念辨析和假设检验等方法,对公共利益及其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进行再解读。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价值形态的利益存在;个体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则属于工具形态的利益存在。价值形态利益和工具形态利益之间互相映射,但二者不可化约等列。最后,借助部门法语境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变种形态,验证了"价值—工具"法律利益分类范式,并进一步揭示了法律利益体系中公共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为打开长久困扰人们的公共利益"罗生门",提供一把可能的方法论钥匙。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四川盐井契约纠纷成因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四川盐业契约之所以产生纠纷,是由于这些契约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盐业契约主体有地主、承首人、逗工本出资的合伙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关系,权利和义务互相依赖,在合同履行中任何一方的违约,都会影响到他方权利的实现。盐业契约履行过程复杂,其一是履行时间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其二是在履行过程中股份还可以转让,形成复杂的上、中、下节关系。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时势的变迁、人事的变故都会影响到合同的履行,产生纠纷在所难免。在盐井经营的租佃契约关系中存在预佃约、续佃约、转佃约、抵佃约等复杂的契约关系,在互相竞争、时代变迁剧烈的时代,不断的私佃、转佃,反复转手,出现一物数主、混争冒认,以致纠葛不清,讼案不断。加之当时规范契约关系的主要是盐业习惯法,这些盐业习惯法本身也存在粗漏和不够明确之处,在现实的契约关系中当事人都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去诠释习惯法,这也会导致盐业契约纠纷。且诉讼中纠纷还会久拖不决。  相似文献   

8.
理念型心理契约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念型心理契约是个体对价值目标或原则(不局限于个人利益)追求的可信承诺,该承诺潜在地存在于个体与组织的互惠关系中理念型心理契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组织中员工和组织的雇佣关系,并且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等态度和行为变量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代民法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契约化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空前的满足。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单纯的契约自由不能真正实现契约自由,离契约正义则更远。因此,现代民法在某些领域重新导入"身份"要素,以对纯粹的自由契约引致的利益失衡进行纠偏。身份的适度回归体现了现代民法保护的价值转向,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