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接受美学的开放性来看,《格列佛游记》接受史具有多元性,读者对《格列佛游记》的再创造阅读还可以生发出多元化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2.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提出了语言交际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为文学交际的语用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关联理论对文学的阐释力来看,<格列佛游记>与<动物农庄>的讽刺手法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夸张、反语与艺术逻辑的修辞、能指与所指分裂作为明示刺激,突显犀利、激动的讽刺主题.后者以细节信息、细节延伸、事件前后与人物言行相反的对照来激活认知模式作为刺激,再现深邃、平静的讽刺主题.  相似文献   

4.
英国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公认的政治讽刺小说代表作。然而,这部小说自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以翻译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可发现促成译作变形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5.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品《格列佛游记》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支持者的赞扬声一直不绝于耳,反对者的诋毁声也此起彼伏。本篇论文集中分析了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表现出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试图反驳某些批评家认为他"反科学"的观点,并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这一问题上对他的误解。本篇论文首先从科学概念的演化历史入手,分析斯威夫特"反科学"的实质所在;继而结合人文主义思想精神,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反科学"内容的真正含义;最后论述了人文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弊端,令他无法承担拯救人类道德滑坡的重任,致使斯威夫特只能以辛辣的讽刺来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6.
《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虽是两部时空相隔、背景迥异的讽刺批判性作品,但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等都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随船医生格列佛的游历故事。作者神奇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 ,寓言的笔法 ,特别是杰出的讽喻方式使作品享誉世界文坛 ;老舍的《猫城记》讲述“我”和好友乘飞机去火星旅行 ,后朋友身亡 ,“我”只身一人游历猫城的故事。两相对比 ,我们会发现 ,虽一为十八世纪西方小说 ,一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 ,二者在很多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8.
忧患是东西方共有的文学主题。然而西方文学的忧患上升到了行而上的哲学高度,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范畴。格列佛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忧患的代表。本文以《格列佛游记》为代表,从作家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及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由于人性堕落、道德堕落等原因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即一种主动透过人类生活表层的和谐而探寻到其内在的不和谐、不完满,进而向更高层的和谐、完满迈进,这种忧患意识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9.
南宋文学家陆游,不仅是一代诗豪,也是一代散文宗匠.他独创的日记体山水游记,自成一格,是其散文中的上乘之作.其<入蜀记>更具开拓之功,写景物,叙风景,记古迹,作考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以独到的审美体验的文化型山水游记,颇具独创性.  相似文献   

10.
相距半个地球,相隔百余年,而且信息互不沟通的两位作家的作品--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分别缔造了两个极为相似的民主王国,提出了各自建构民主之邦的理念,但是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梦幻民主.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夏廷德的翻译补偿原则,对讽刺经典《格列佛游记》的三译本注释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分析,肯定了译者在帮助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但是译者在实施注释补偿时,有时不能体现重点,前后矛盾;有时甚至会背弃著者的意向和翻译目的,无法再现原著效果。如果缺少准确规范的翻译注释,文学经典的译本可能被降格为通俗读物。  相似文献   

12.
<焦氏易林>为西汉时期焦赣所著的一部衍<易>之作,其始被作为术数之作占卜吉凶,然其四言韵语的<诗经>形式蕴含有文学审美的特质,故其在成书之后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隋前<焦氏易林>的传播与接受,偏重于术数方面,凸显的是文本的原始形态,但文辞方面的接受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13.
翟秋白为自己而写的作品主要包括<心的声音><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中的部分散文及他的临终遗作<多余的话>,这些文本展现着瞿秋白内心真实的存在.十几年的政治生涯,瞿秋白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就瞿秋白的个体存在来讲,他却一直处在自欺状态.生命临终之前,他终于从"沉沦"中超拔而出,告别自欺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4.
<史记·札书>绝大部分来自<荀子>.在礼的起源与作用,礼与战争、刑法之关系,礼之三本,礼责本而素用,礼意与礼仪之关系,礼的关键在于能思考、能坚持等七个方面,<史记>接受了荀子的思想.<史记>对荀子礼学思想的接受一方面表明荀子的礼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表明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在金圣叹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中,表现了大量的叙事接受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文学批评的目的,叙事接受的性质、内涵、条件,和如何进行叙事接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金圣叹的叙事接受思想与接受美学有一定的相合之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6.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和元结都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使山水游记在艺术上走向成熟,仔细研读两人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有颇多相似之处,柳宗元在艺术上对元结山水游记在景物选取、意象描写、环境创设及情感透露等方面有很多借鉴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接受美学虽然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古训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已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因素.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辨骚>、<知音>等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朝鲜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主旨表达、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情感抒发模式的运用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无渡河>、<黄鸟歌>、<龟旨歌>三首朝鲜上古诗歌,可以对此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37-140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朱淑真对<诗经>的接受具体表现为:对<诗经>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叛逆个性的继承;对<诗经>中写实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及大量叠字、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