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在意愿上倾向于选择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潜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可观测变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及抵御养老风险等诉求对失地农民的行为态度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可观测变量个人意见、子女意见及亲友意见对失地农民的主观规范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可观测变量自身条件、国家政策对失地农民的感知行为控制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民族地区养老的主要模式,而养老支持力则决定了家庭养老的成效。本研究结合西南民族地区YN乡家庭养老实践经验,依据身体社会学理论,探讨家庭养老支持力在养老过程中的具身实践和身体塑造过程。研究发现具身实践凭籍身体训练、身体习语的共享词汇和身体表演三个过程渐进的呈现养老;另外,塑造身体的力量也并非单一,而是由家庭中的"家屋"身份认同、话语和时空结构共同构成。此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民族地区养老实践中身体的特征、运作方式和效用,进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养老支持力的身体塑造。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成本-效用”的经济因素及文化因素解释说,对于农民非要生育男孩这一生育行为的解释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使用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来理清各影响因素彼此间的关系,即从内生变量因素(农村家庭养老、家庭结构和社区结构)以及外生变量因素(户籍制度、计划生育政策)2个方面对农民偏好男孩这一生育行为作出分析和解释。最终认为,理解并认可农民想要一个男孩是一件并不过分的事,这有助于促进人口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4.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土地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共时关联性分析以及城市化、征地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历时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做出回应。在土地承担保障功能且土地保障与养老结合最为紧密的宏观背景下,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是我国征地补偿安置长期存在的显著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通过土地重新分配或非农就业安置间接承担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责任,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并没有实质性地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利益;但在市场化转型时期特定的政策内外环境系统中,由政府主导进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分担结构内部,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责任的"后撤"同时意味着非正式的和制度性的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责任的"强化"。被征地农民在没有得到公平补偿的现实情况下,只能主要通过自我积累与市场竞争来实现养老需求,并最终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发生,且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西省150个农民电商创业样本,分析农民电商创业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方向和程度。结合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创业行为等方面选取9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电商合作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年龄、家庭劳动力、与亲友的信任程度对农民电商合作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文化程度、从事的电商领域、社交能力等因素次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制消费需求,父代接力行为扩张。孝道话语在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下发生变动,孝道履责主体多元、孝道标准下降、孝道约束力弱化,父代为子代的反馈行为减负。为重塑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法制融合孝道建构起有利于父代的保护话语,然而家庭养老法制保障力度加强却未同步改善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应然法律话语与实然孝道话语的分离是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家庭养老法制要立足于父代责任伦理的调适以及孝道话语的变迁,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父代主体意识为原则优化家庭养老法律。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参与行为与缴费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苏中和苏南参保率均在80%以上,参保率较高;农民参保缴费出现一定的梯次,苏北地区农民普遍选择较低缴费,而苏南地区农民选择较高缴费的较多.Probit计量检验显示,年龄较大者参加新农保的概率较高;家庭承包地面积的多少与是否参保显著正相关,现阶段土地难以承载农民的未来养老保障功能;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参保的概率越高.Ordered Probit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农民参保缴费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流转情况在苏北地区对农民的缴费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民选择与农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伴随着教育空间上的重新分配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与秩序调和的过程.作为利益的主体之一,农民的决策特征与行为方式体现出他们在布局调整中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农民在布局调整中是否具备参与影响决策的权力,是否拥有选择的空间;农民在行为上的选择是否代表他们在主观上认同,这些选择与认同的多重维度反映了布局调整政策的文本价值、执行取向与执行状态.通过呈现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原因、动力与价值取向,试从农民这一利益主体出发,分析他们在布局调整中的立场﹑状况,以全面呈现布局调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基于146份问卷调查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对甘肃省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民倾向于选择以社会养老为主体的多支柱养老模式;年龄、健康状况、子女是否参与新农保、家庭人均年收入、社区养老政策宣传、养老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等变量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正向影响显著;家庭子女人数及养老需要保障基本生活等变量则负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九黄机场通航借助于改变出行时间、感知距离等旅游决策要素来影响旅游者结构与行为。对比通航前后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各特征变化,研究表明九黄机场对游客空间分布、年龄构成、收入构成、居住环境、来源地构成以及出游目的构成等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对文化程度、滞留时间和周边景点游览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就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九黄旅游网络结构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人口新型城市化的关键目标和任务之一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城市化。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和成本差异很大,而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养老需求在被征地前后也发生显著变化;同时,需求是成本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养老需求催生了养老消费行为,进而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养老成本,两者之间存在内生转换关系,这也导致了该类人群的养老成本构成存在差异。基于"需求——成本"间路径转换视角,分析养老需求对养老成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按照四大类十三种不同路径进行转换分析,归纳分析了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养老成本共包括五类显性成本、三类隐性成本和两类其他成本。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不可回避的话题,亟待探索和研究。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对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信任理论视角出发,借助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养老主体选择现状,并着重探究了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养老主体选择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对社会养老主体的信任与偏好存在“亲知识分子现象”,即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的受教育程度能促进其养老主体选择从家庭向社会的转变;基于受教育程度的经济效应和相对易损性理论,选取个人收入与受教育程度进行交互项检验,结果显示,教育对养老主体选择的影响存在经济和非经济的双重效应。养老主体选择从家庭向社会或复合型主体的转变其实也是特殊信任向社会信任转变的过程。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不应只重视农村养老设施等外在条件的改善,还应重视农村养老信任培育从制度化向社会化的转变及对农村养老社会化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结构化过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影响甚至再生出新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中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土又离乡"的转移模式,这种行为选择导致村庄新生的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农村的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以湖北某村为核心个案,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部农村的养老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明确职责归属,家庭社会"双管齐下";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民工返乡就业;完善机制建设,因地制宜促农村养老;吸引民间投资,拓宽农村养老渠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山东省662户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和解释性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人态度、农民持续参保认知、职业、社会化养老观念、政府宣传推动、文化程度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地方政府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长缴多补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其树立社会化养老观念是确保农民持续参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新农保试点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新农保试点中的农民参保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关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反映政府行为中制度设计层面的制度满意度与养老金水平、反映财政支持情况的各级政府补贴和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了解度等变量,对参保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关系,个体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于参保缴费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此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筹资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工作和提升农民的参保意识,以推进新农保试点顺利扩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7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环保行为的现状,并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于人口结构和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当前超八成农民能够采取环保行为,但农民采取环保行为的比重自东向西递减,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社会资本与农民环保行为有正向关系,即接触互联网与外出频次越多、对村庄认同度越高的农民采取环保行为的概率越大。从人口特征看,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越可能选择环保行为;非农劳动者相比于农业劳动者所采取环保行为的概率更高。由此建议:推动农村社会实现生态宜居离不开农民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研究认为个人、家庭以及经济因素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本项研究加入了退休预期因素,通过中国10省市的调研,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劳动者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年龄、家庭人口、工作收入影响显著的以往结论,但研究新发现:选择延迟退休的群体更倾向于以社区养老作为老年生活的方式,企业职工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偏好选择社区养老。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时机要考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生活照料、护理为基础的,包括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法律咨询、教育等功能在内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社区型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农村较为广泛地存在并在新世纪以来日渐凸显的一种现象或趋势,农业女性化既是众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又将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就其形成原因来看,学界大致形成了"社会性别观"、"家庭投资策略观"、"社会结构变迁观"三种代表性观点。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发现,农户基于产业效益比较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与土地政策在内的制度结构的限制,这正是农业女性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同样是农户在制度规范约束下的理性选择行为的产物,而"男工女耕"性别分工模式不过是家庭劳动力配置的一种方式,它虽然与农业女性化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农业女性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农民生存发展空间与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运用经济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农民对耕地利用行为的选择及其影响,表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农民生存发展空间对农民的耕地利用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选择是农民在其生存发展空间不宽的情况下,以耕地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并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通过对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考察来验证上述理论的分析结论,实证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