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战不仅是伴随霍布斯政治理论写作的真实外部背景,也是从理论内部推动其规范性建国道路演进的关键力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文章尝试结合“自然状态”和“自然国家”两个霍布斯的理论要素分析内战,并强调后者在秩序结构方面与内战的关联,以及因此用契约国家代替自然国家的必要性。以此为目标,文章首先阐明的是,“自然状态”这一理论框架不能完全覆盖对内战的解释;其次,论证霍布斯“自然国家”的秩序特征和契约结构能够更为恰切地解释内战爆发的原因,包括英国内战面临的具体历史和现实情况;最后,文章借助考察“自然国家”在霍布斯政治理论中的位置及其变化,以进一步澄清针对自然国家契约结构的不稳定性,用契约建国的政治安排代替力量对比形成之自然秩序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拉塞尔是英国研究16世纪和17世纪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对英国内战的研究。他认为英国内战是一次叛乱,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短期因素,英国内战前并不存在社会分裂,查理一世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角色。他从大不列颠的角度分析英国内战,反对盎格鲁中心论,从国王查理一世试图统一大不列颠群岛的宗教角度对内战中的宗教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并认为英国内战在英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的国家,被誉为“近代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之路虽平稳,但又进行了持续的改革,这就使得英国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宪政形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英国宪政以其完备的制度设计、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世界各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和分析英国宪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而且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美国内战时期的美英关系,作些粗浅的分析。一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不仅在国内战场上面对严峻的形势,而且还面临外国干涉的威胁。英国政府一直不甘心它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内战一起,英国的多数议员表示同情南部同盟。特别是与南部种植园主有密切关系的英国土地贵族对林肯政府恨之入骨。首先,他们认为美国是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劲敌。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7.
内战与资源的关系,是内战研究和资源诅咒理论致力于探索的重要问题。定量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往往难以达到共识,原因在于资源与内战之间呈现了复杂的内生互动关系,同时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于冲突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以缅甸为个案,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毒品和内战之间的关联。缅甸内战爆发是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殖民策略与建国后有失公平的民族政策所致,是典型的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族群冲突。但几十年的内战催生了畸形的鸦片种植与海洛因经济。通过梳理和分析缅甸中央政权与地方武装的互动、冲突以及妥协,以及与其伴随的毒品经济的发端、蔓延和遏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缅甸现代毒品经济的巨大利益网的形成,平民、地方武装、反叛组织及政府在其中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和平进程推进的阻碍。从缅甸案例可以看出,尽管冲突并不是由毒品经济利益所触发,但一旦爆发,边境山区等典型的反叛区域就极易滋生毒品经济,而毒品经济重塑了各方利益,从而为冲突解决蒙上了阴影。身处冲突的国家及其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要杜绝内战所引发的内生动力,平叛时既要做到必要的妥协,也要注重国家能力的全面和有效投射。  相似文献   

8.
《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在考虑拉美经济发展时,该地区的有效性常引起争论。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形成过程和状况各异,似乎只能有一种满意的解释,那就是各国有各国的不同情况。然而,由于没有一种发展理论对社会、经济总变革作出满意解释,在各自分析每个国家状况时常出现无数疑问。实际上,就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和结局作了两个世纪大量严密的分析研究之后,一直存在着关于这方面问题,及后来英国在国际领域里地位相对衰落的争论。有无数关于日本工业化的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内战(1861—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内战的结果,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使美国进入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对于美国史上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国外史学界,特别是美国史学界,发表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有的认为,“内战首先是由社会的、道德的政治力量,而不是经济力量引起的。”有的认为,“内战是过度的民主所引起的,由于过度民主,所以产生了分裂的倾向。”还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国际纵队中的英国志愿军的成军经过、参战经历以及它与英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互利关系,以此来说明,英国志愿军之所以积极参战是当时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使然: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以及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他们参战的动机是为了打击法西斯,防止它在英国本土传播蔓延;作为同路人,他们在战争期间拥护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但这并非像某些持论苛刻的西班牙内战史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盲目信仰而被操控,事实上,他们参战是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大量的回忆录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幸存老兵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而且终生以之为荣。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的阶级性是国际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它是由于苏联国际法学家套用国内法的阶级性理论而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国际法是否有阶级性,但对阶级性的表现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它是“各国意志”;有的认为它是“协调意志”,有的认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法的理论,国内法的阶级性不适用于国际法,等等。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国际法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国际法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则,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有关各国所公认,对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它反映了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和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同于国际道德和国际礼让。西方有的法学家如英国的奥斯丁否  相似文献   

13.
一 由于民族、国度不同,各族、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人们不难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在以上各方面也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神话,这是原始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各族、各国的神话,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诸如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山川形成、洪水平治、狩猎  相似文献   

14.
乾隆年间,西北唯一能与清朝抗衡的准噶尔蒙古内战纷起,清朝政府实行武力征服政策,果断出兵,为最终统一西北边疆地区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承认武力征服政策对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清朝统一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准噶尔蒙古所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6.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对于苏联来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没有任何别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对于在苏联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其它国家来说,苏联是世界上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一个,它所实行的一切措施、一切政策,都带有开创性和经验性(正、反两方面)。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都程度不同地借鉴或照搬过苏联模式,后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搞清苏联模式的内容、苏联模式的利弊。这对于各国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局部调整了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英日同盟问题上,决定扩大同盟范围;在远东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上,采取“一强标准”但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范围问题上,同意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行各国共管中国。英国政策的局部调整表面看侧重于遏制日本,但没有改变英、日在华的相对强权地位,英国寻求的仅仅是保持中日之间的均势,英国推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从绝对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8.
在宗教改革到英国内战爆发之前的这段时期内,日益新教化的伦敦面临着传统集体记忆断裂的危机,同时,一个不断繁荣、崛起的伦敦需要共同的市民记忆才能在经济和政治动荡中维持城市的稳定。伦敦市民寻求历史资源以打造新的市民记忆。约翰·斯托和安东尼·蒙代塑造了伦敦市民史书写的中立化传统,在历史文本基础上打造的物质记忆和公共仪式,既能保证新教的主流地位,又注意接纳不同群体的记忆需求。但由于新教在市民阶层中不断发展,而且斯图亚特王权未能与伦敦市民建立合作关系,王权与城市在塑造城市记忆的过程中从共享记忆走向了竞争关系,最终在英国内战爆发时关系彻底破裂。在英国转型的关键时刻,伦敦重塑市民记忆的努力经历了“中立化→温和新教化→激进新教化”的过程,它保证了伦敦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像欧洲大陆的一些城市那样快速陷入社会撕裂的状态,维持了伦敦的长期繁荣,但却无力阻止英国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出口退税是一项各国普遍接受的贸易政策,但由于各国情况的差别,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使得该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特别的后果,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一个表现而已。从发展的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效果向中性意义的回归,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不仅是财富总量的积累,还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会计都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国际协调道路,为国际经济往来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能为各国所理解的信息势在必行。国际会计委员会的成立,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在许多国家取得理解和共识,并成为这些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参照标准,都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客观需求。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又给这一协调带来很大困难,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对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会计在国际化过程中,特别是从1993年7月1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如何看待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怎样去理解和认识会计国际化,这是中国会计改革定位,加速中国会计发展及其国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