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欢上郭敬明的书,完全是出于偶然。记得刚买了他的《幻城》后坐在49路公交车上,我第一次没有看窗外璀璨的城市夜景,而是被书中的人物和内容迷住了……如果说,看完《幻城》使我满眶含泪的话,那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可以说使我满心溢泪。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任何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写马     
万志远 《社区》2014,(23):9-9
《聊斋》故事,用马的地方颇多。古代,马就如今天的奥迪、奔驰,既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法统计蒲氏在《聊斋》故事里共使用了多少匹名马良驹。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匹马。一是《考城隍》里的白颠马;二是能记得前世“三生”的刘孝廉,第一世身化为马;三是蒲氏精心刻画的《画马》。  相似文献   

3.
“咱家慧楠的作文在《都市家庭报》上发表啦!”姥姥在电话里喜滋滋地向亲朋好友夸耀。经她这么一宣传,喜讯一下子就传开了。很多人都对我说:“了不起,那可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报纸啊!”“你那篇作文我读了,写得真好!”老师在班里把我发表的作文朗读了一遍,还让同学们向我学习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表扬,我简直像掉进了蜜罐,真想躺在那里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李海珉 《社区》2009,(17):58-58
书橱里那套老态龙钟的《三国演义》实在舍不得再翻动了,前不久我又买了一套新的。在野史和演义中,我最欣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橱里的那套老《三国演义》是我读中学时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上下两册,2.30元。对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我是引为知己;对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我是敬若神明。  相似文献   

5.
“快读” ,非指阅读速度 ,而是说阅读快感。“快”乃“快意”之谓 ,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四十七万两千余字 ,分为五编 :第一编 ,《聊斋》新论 ;第二编 ,《红楼》新论 ;第三编 ,从《聊斋》到《红楼》 ;第四编 ,《聊斋》个案析论 ;第五编 ,聊斋学、红学。书中并有插图一百零八幅。2 0 0 4年 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与瑞芳相识 ,大约有二十年了 ,多数是在学术会议上碰面 ,聚散匆匆 ,偶有机缘同住一室 ,则往往化为闲“聊”之“斋” ,同入“红楼”之梦。在这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6.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小的时候最爱读“小人书”,什么《铁臂阿童木》、《封神榜》,比较严肃的有《第二次握手》,都让人爱不释手。古典四大名著里我最早接触的是《红楼梦》,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对一些琐碎的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也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隐约间,我还读出一种悲凉,当时刚上初中的我通过《红楼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凉。后来,反复地读它,越读越觉得有味。在同学的推荐下还找来很多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读。后来断断续续地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惊喜地发现巴尔扎克也能把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得那么生动,有立体感。整个中学阶段,我课…  相似文献   

8.
鬼爷     
玩画的人私下称张友宪“鬼爷”,挺贴切的。你看他早些年画《聊斋》,随意写出的狐女能吓得胆小者一身冷汗,那阴森森的妖眼媚目几乎能把人的灵魂勾出壳来。在我的视线里,还没有发现当今画坛有谁能把妖狐画得如此鲜活。我想,张友宪腕下的功夫大概就是鬼工了,因为那不是一般聪明人所能拥有的气力。我把才学者分为三类:人才,鬼才,天才。人才辈出,正如十步之内有芳草,那是推  相似文献   

9.
我退休后订了一份《老友》杂志,老伴看到我读《老友》读得那么津津有味,总是说:"老头子,也念给我听听啰。"这时我就不得不给她念。经我一念,老伴学习《老友》也感兴趣了。她认为《老友》有学头。每期《老友》一到,老伴总要催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文言文教学,那就必须从两方面估价: 一方面是学生。“四人邦”扰乱了那么多年,语文教材里很少古文,学生读文言就如读外国语。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高一的学生试释《狐假虎威》“子无敢食我也”一句:“儿子没有一个敢吃我。天帝使我超过百兽,今天儿子吃我是违反天命的。”这种例子虽  相似文献   

11.
开头从现代的观点看,《聊斋》中可以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短篇小说,约有一百八十篇左右.篇幅约占十分之九。“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园,自辟树落”.(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开一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如此妙舌灵心,绚丽多彩,感情、哲理、情致、趣味无不俱备,不仅三百年前是绝无仅有的杰作,就是排入今天的世界名作之林,也同样发出奇光异彩,并不因而逊色.它甚至有今人所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形式的“短”和内容的“精”.给我们以最突出的印象.《聊斋》的短篇小说,短的篇幅仅三二百  相似文献   

12.
漫步月下,人们常常被那婆娑袅娜的花树倩影所迷住;信步水边,也会为那扑朔迷离的水中世界所绝倒。刘鹗《老残游记》描写大明湖的倒影时写道: 那千佛山的倒影在湖里,显得明明 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头 上一千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叶圣陶先生也有这样的经验: 我走到一个池旁,岸滩的草和傍岸 的树映于池中,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 可爱。(《晓行》)  相似文献   

13.
鲁迅指出:足以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的《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在其列述的取法《聊斋》的一长串书目中,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即属其中之一。(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2篇) 《萤窗异草》是一部出自满族作家之手的佳作。其笔墨的神韵、造象奇妙的情节,读来意趣盎然,引人入胜。这正如山阴悟痴生在《<萤窗异草三>编序》里所说:“使披阅者,必卒读其书,尽帙而后快,是非穷目力于数日之间,亦几几爱不忍释矣。”  相似文献   

14.
《聊斋》里有一则故事,叫《雹神》,主人公是《封神榜》里所描绘过的冰雹神。他虽然执行任务临动身时“霹雳一声,几案摆簸”,颇令人惊心动魄,然而这位神,却不是铁面无情,只管执法的神,他居然听取同乡人的请求和张天师的建议,把上帝额定数量的冰雹下在沟渠里,而不下在农田里。这表明他是位既不违命,又不背情的心向着农民的“两面人”。《聊斋》中神仙鬼怪各以百计,心理都是人的,这是常理,也算不得《聊斋》的创  相似文献   

15.
一近年来,我很少读长篇小说。中国的,只把《金瓶梅》读了几遍,写出了十七篇随笔,至今还躺在电脑里做梦。外国的,只认真看了看美国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次比》,在《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谈中外文学及论文写作》那篇长文中,曾多加引述。《与》文已收入我的文集《望月集》。其他的时间,我多用来读短篇小说。我不是不喜欢长篇小说。只是随着记忆力的逐渐衰退,洋洋十几、几十万字,若打个通宵看完,是水过地皮湿,收获甚小;若断断续续,花数周或近月的工夫看完,别说其艺术技巧能为我所用,就是其主要情节,也很难记清向人复述。所以,我不愿在此事上过…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它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动人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文字记叙,抒写出家人父子骨肉至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伤感情绪。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写实”,才充分体现了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思想相当复杂,《聊斋》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也相当复杂。有人说从《聊斋》五十万言著作中找不出一种主导思想;有人说蒲松龄属中小地主——不得志的封建士大夫阶层,《聊斋》代表他们的利益说话。我意《聊斋》反映的是清初的社会风气,物理民情,中间有揭露封建腐朽统治的,也有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的;《聊斋》还表现了一种思想倾向,这一倾向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它从庞杂的封建思想体系中透露出来,而又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给我们一个鲜明的印象,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这一内容恐怕还很少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我想就《聊斋》所反映的启蒙思想,作初步的论述。《聊斋》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启蒙思想的精神?我们从下述四个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相似文献   

18.
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在近30年间(1980—2008)先后四次较为集中地翻译了15则“聊斋故事”(含一种“聊斋俚曲”选译),学界对此鲜有关注。《译丛》十位中外译者翻译的“聊斋故事”旨在对外传播经典文学与历史文化。《译丛》“聊斋故事”的翻译去“讹”存真,忠实于原作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译丛》的“聊斋故事”选译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萧乾先生是我尊敬的老师,40年代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时,借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人事沧桑,一晃几十年,1983年我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分管文艺,当时社里出版《萧乾选集》四卷本,为了解全面情况,我特地将已发排了的第一、二卷校样调来过目。第一卷是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于是,又重新再读了《梦之谷》。现在回想:第一次读时,是纯粹抱着仰慕和学习态度读的;第二次,是以编辑身分抱着审阅态度读的。如今,我第三次细读《梦之谷》,则是抱着赏析态度读的,当然也还是学习。  相似文献   

20.
《雷雨》的作者、剧作家曹禺曾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里的一名好汉。我几乎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于是导演们也仿佛忘掉他。我看几次《雷雨》的演出,我总觉得台上很寂寞的,只有几个人能跳进跳出,中间缺了一点生命,我想大概因为那叫做《雷雨》的好汉没有出场,演出的人们无心中也把他漏掉。”这话明白而含蓄,严格而谦逊。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