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海光是五六十年代活跃于台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本文主要结合殷海光前30年在大陆、后20年在台湾思想成长的历史脉络,以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趋向为背景,藉以说明作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殷海光,在阐释自由主义理念、引介逻辑经验论以及反思传统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历史性与阶段性贡献,并对其思想的精髓与内在限制,提出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为社会组织塑造良好形象的科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进入了高度垄断时期,少数“大享”控制了美国五分之三的经济命脉,霸占社会财富,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一片混乱。这时由艾维·李首先创办了第一家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并努力帮助客户和公众对话,处理劳资纠纷,化解社会摩擦,塑造组织形象,取得了良好成绩,受到公众赞扬。公共关系在1920年左右发展到了英国,英国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国际化,1955年英、荷、美及西欧等国成立了国际公关协会,到80年代它已拥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个会员。随着我国改革措施的实施,80年代初发展到我国,白云山制药厂首先开始了中国公关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日报》的报道与配发的社论和有关理论书籍的出版,将公共关系提到了一个理论高度,白云山的公关效益为加速中国公关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示范作用。《公共关系》杂志在陕西的创立,中国公关职业道德准则的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陆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公共关系也跟着科技引进、文化交流、贸易发展、中外企业合作和民间交往的加速扩大而传入中华大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关系首先以一种实践的形态被认识和应用,随之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逐步得到认可和发展。从1985年开始,公共关系学进入了我国高等学府。至今尽管只有十个年头,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关系学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并且从公关培训、函授、电大到大学正规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相对完整的公共关系教学体系。对公共关系学教学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笔者作为较早投身于公共关系学教学工作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八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和体会,本文就我国目前高校公共关系的教学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此与有志于公共关系教学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公关专业的教育定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迅速发展,随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大陆的迅速传播,随着我国公关事业的起步和成长,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关系教育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目前不仅全国不少的高等院校中,许多非公共关系专业已设置了公共关系学课程,而且今年五月国家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的历史至今只有几十年。北美洲和欧洲的学者们对此学科研究较早,有很多著述。其中,有些著作(比如美国学者卡特利普、森特的《有效公共关系》、英国学者杰弗金斯的《实用公共关系》等)对公关学界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共关系学被引进中国大陆。80年代中期,大陆第一代公关教材面世,其开山之作有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明安香等人编写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学概论》、王乐夫和廖为建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等等。这一代教材主要完成了公共关系学的引进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对中外公关理…  相似文献   

5.
《国际公关》2014,(3):86-89
为反映2013年度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运行态势,正确评价中国公共关系业的发展状况,为专业机构提供积极的行业指引,2014年2月20日至3月12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对中国大陆境内主要公共关系公司进行了为期21天的调查活动。该项活动由协会研究发展部具体实施。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度全国主要公关公司进行抽样调查,内容涉及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次调查向行业主要规模公司发送问卷100份,收回问卷81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  相似文献   

6.
20年心血磨一剑。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纪华强编著的新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汇聚了作者20余年公关教学、科研、实践的心血。全书从组织社会生态管理的角度对信息时代的组织公共关系管理进行了新的阐释,其观点新颖、系统严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实为公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可资借鉴的精品之作。究竟什么是“公共关系”?这是理解公共关系现象与研究公共关系活动规律的逻辑起点。该书另辟蹊径,借鉴现代生态观和生态理论,指出要了解并探讨组织、公众及其关系结构、功能以及演化机制,必须把其放到组织生态…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三十年来(1980—2010)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从80年代初的鲜有人问津,到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的万众瞩目,再到新世纪的百花齐放,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就目前来看,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种族文化、女性主义和写作技巧三大方面,还有待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关业风雨兼程走过了20多年,中国公关市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发展到逐步规范、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这是一部艰苦耕耘的历史,更是一部经过不断反思和发展的历史。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国大陆公关业经历了公关理论的建立与行业的兴起及低速增长;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公关业逐步开始步入职业化和专业化阶段,这是一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经历了“三省其身”的低迷时期;21世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外公关市场逐步接轨,中国公关业重新崛起,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通过全盘梳理中国公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身份概念为依据,对中国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对外援助进行阐释:建国后最初的三十年,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出于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并属于第三世界,以及服务于反殖反霸、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来考虑;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对外援助则是出于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来考虑;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主要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来考虑对外援助。在未来的对外援助中,中国应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把责任和利益相结合,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资源战略和软权力等角度进行更加细化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专业化"与"学科化"是考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公共关系学发展的一组重要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意义上公共关系事业的诞生及公共关系学的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行业的异变调整与公共关系学的迂回发展,再到新世纪公共关系领域的新拓展与公共关系学的新转型,中国公共关系学一直在"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共生中不断成长。一方面,在"专业化"的逻辑下,中国公共关系学积极以学科服务专业,成为公共关系专业化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在"学科化"的逻辑下,中国公共关系学追求学科建制和应用科学方向,长期面临学术正当性不足的严重威胁。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关系学须在二者共生中坚持内涵建设,真正助力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界一直努力引介西方先进的电影理论,希望藉此来引领中国电影的长足快速地发展。本文借阐述对世界电影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o巴赞进入中国电影界的历程,来试图解读中国电影人在上个世纪为中国电影做出的努力以及译介巴赞对中国电影产生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人将眼光投向民间,神话引起了启蒙主义者的关注,它被视为"中国之生命".随着民俗学的兴起,神话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在30年代的通俗化实践中,也成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之依托.1949年以后,神话成为本土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力量,同时也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神话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学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的复兴与重建在推动民间文学整体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民间文艺学领域引入西方神话学理论,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多维视野与多元范式交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生态批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生态批评是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相互借鉴及融合的产物。这一文学理论思潮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经过本世纪初的进一步发展与演进,于2010年前后得以正式确立。通过对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建构历程的追溯以及对本领域核心研究成果的引介,反思其对相关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三毛 ,作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 ,都存在着读者的“误读” ,如她的叙事作品 ,常常被当作“自传”或“传记文学”等等。本文从三毛在中国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及其创作历程出发 ,就其叙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及其文本的艺术特征 ,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公关》2013,(3):84-87
为反映2012年度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运行态势,正确评价中国公共关系业的发展状况,为专业机构提供积极的行业指引,2013年2月22日至3月29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对中国大陆境内主要公共关系公司进行了为期36天的行业调查。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关系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启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本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关系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纷纷效仿美国,建立公共关系机构.培养专业人员.并出版公共关系方面的报刊杂志.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关系于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且由南至北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公共关系也引起了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不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者对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自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了,提出要用公共关系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的“代替论”是十分错误的;那种认为公共关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无关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公共关系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取代80年代的“文化热”悄然升温,保守主义在经历了激进主义的狂风暴雨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温馨岁月。随着保守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谱系中的重新凸现,大陆学人们开始回眸、反思与检讨近代以来的保守主义。在此之前,港台与海外学者已注意到近代中国保守主义思潮的探讨,重要成果如傅乐诗的《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艾恺的《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国学热”出现之后,大陆学者探讨保守主义思潮的论著则有喻大华的《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胡逢祥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公共关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产物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既有理论学术,更有其产业市场。本文重点探讨由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公共关系产业和市场的历史轨迹和主要节点,概述中国公关市场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