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正>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对中国未来的设计上由原来的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从思想上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弃一扬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对社会主义的大力宣传和最后抉择是在五四后期,而对资本主义信念的动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就开始了。本文主要从五四前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至五四运动期间的一些思想变动,谈一下中国思想界资本主义信念的动摇。近代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主要受三种思想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二是民主制度观;三是西方整体观——文明世界。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了西方帝国主义时期,被引用于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法律观未能客观地反映司法运行规律,没有全面地把握司法的运作过程,没有认真对待判决失去社会效果的复杂性,因此夸大了法条主义的缺陷、低估了法条主义的自我完善能力。实用主义法律观忽略了“平等”这一现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共识,不仅使实用主义变得盲目、不确定和无原则,也使其忘掉了“法律之治”这一法治的核心要求,收获的是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代价则是法治自身。对此代价,实用主义自身无法避免,这是它把法律的实用性提升为理论基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进化、新达尔文主义和科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前,霍尔丹就预言过:很快就会出现一些因素,这些因素表明了自然选择并不是对于进化的充分解释。瓦丁坦有类似的看法。他在1969年出版的论集《超越归纳主义》中指出:“不久,我们会发现,我们关于进化问题的看法将发生非凡的变化。”虽说新达尔文主义理论的缺陷在近年来愈益明显,而且批判主义几乎从所有方面对之予以猛烈抨击,但是,新达尔文主义依然是公认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社会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梁启超从对政体转型的热衷到倡导人的近代化,又从对近代人的呼唤到“中西调和”、“心物调和”的新综合主义社会观的建构,从总体上说是依循其自身的认识逻辑而依次展开的,也是顺乎时代潮流、适应近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梁在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势态与未来可能性进行理论抽象过程中,不可能超越时代、阶级给予他的限制与局束。和近代中国许多知识者一样,梁并不能摆脱历史与价值的冲突。他试图以实用的态度来调节、缓解这种矛盾,因而在社会建构上缺乏一种深刻的自觉,导致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和社会价值观上的不确定性,始终在中与西、新与旧之间游移,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徘徊。社会价值观的游移与徘徊,决定了梁启超社会思想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本质特征。所以,尽管他的理论至今仍不无借鉴价值,他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并亟待解决,但从整体上说,只能是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日本观辽宁大学历史系焦润明梁启超是对日本问题讲得较多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日本观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师日”风潮之时,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基本看法,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梁启超研究日本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启蒙活...  相似文献   

7.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美国法律文化特色的工具主义法律观,其兴起得益于一场法律的工具主义改革.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普通法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甚至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面力量.为解决这场危机,美国爆发了一场法律的工具主义改革,其主张是革新普通法的观念,以工具主义法律观取代形式主义法律观.这场改革拉近了法律与社会的距离,奠定了美国法律实质化特色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法律理论与实务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的法学流派在根本上都对法律持工具主义态度,在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实务中也更是处处体现了工具主义法律观.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民说》的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依据这种“-”之性决定群之性的理论地认为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仍是中国积弱“基因之重大者”。因此,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梁启超得出“中国之勇由于民愚”的结论不免倒果为因。他离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来讲新瓦,势必不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努力使国家独立富强。他曾设想过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怎样建设中国。在他的《建国方略》等著作和一系列讲演中,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描画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极力主张对外开放,适应世界潮流,加强国际联系,积极引进外国的资本、专业人才、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利用国际上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加快中国的建设速度。孙中山把这一思想称为“开放主义”。他说:“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凰家之故,不得不然者”。“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  相似文献   

11.
秦晖 《浙江学刊》2002,(1):33-45
“下苦人”的悲歌———从摄影集《麦客》谈起这些年来各种渲染“民俗文化”的产品可谓铺天盖地了。为了经济 (旅游业 )利益、政治动机 (反对“全盘西化”)以及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需求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口号。从纯粹商业化的各种“民俗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和“民俗文化节” ,到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曲阜祭孔大典和黄陵祭祖仪式 ,从文人雅客的民俗采风 ,到文化人类学家的民俗研究 ,各种现存的、已死亡的乃至纯粹是今人“创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出来的“民俗”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当友人推荐一本“民俗摄影…  相似文献   

12.
13.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problem of catastrophic lo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private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industry for the provision of insurance coverage for catastrophic losse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insurer of societal losses has been a central public policy principle since at least the New Deal. In addition, our government typically automatically provides forms of specific relief following unusually severe or unexpected disasters, which itself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ex post insuranc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for systemic reasons, the government is much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private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market in providing coverage of losses generally, but especially of losses in contexts of catastrophe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Having “good rhythm” is essential in both music and competitive rowing, but what exactly constitutes “good rhythm,” and how do we achieve it? Although rhythm is often discussed in purely auditory terms, I argue that rhythm is fundamentally a multisensory, kinesthetic phenomenon. By drawing parallels between music and rowing, I illustrate how biological motion principles underlie the parameters of rhythm in both disciplines, and how the 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rhythm is deeply embodied. I suggest that the two main ways in which rhythms generate pleasure in both music and rowing are by enabling behavioral synchron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by engaging the body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rhythm perception and prediction. In essence, “good rhythm”—a rhythm that is enjoyed and appreciated—is rhythm that mov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