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婚姻是家庭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家庭是一定范围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单位。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则是婚姻发展的必然结果。婚姻与家庭都是特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它们既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也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它们与整个社会形态,首先与生产关系存在着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它们的形式,性质,职能及反映它们的思想、道德和习惯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关系,并随着生产关系发展变化。婚姻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在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下面,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单位和国家直接统治的对象,是男性家长支配下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礼制的严格约束,男女婚姻大事一直由家庭决定和支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婚姻的意义和目的看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中国古代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的代言人,用“天命”思想和宗法观念解释婚姻与家庭。极力宣扬伦理纲常,认为人间的“男女之别”、“夫妇之义”、“父子之道”、“尊卑长幼之序”,都是圣人秉承上天的意旨制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万古不可更易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企图证明反动阶级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在伦理纲常不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族而居;父亲在个体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二是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式家族,其基本内容为大宗和小宗、嫡长子和别子加以区分;对宗族、宗庙实行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的原则。三是秦汉时期的强宗大族式家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大都由一些大地主或大奴隶主构成;族人一般是聚族而居。四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经济实体的地主庄园;家族自卫的武装坞堡;迁徙流亡的家族共同体。五是宋以降至清朝前期的封建家族制度,其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村落结构聚族而居;家族组织系统严密;族长统治绝对权威;家庙祠堂遍及城乡。  相似文献   

3.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子,一生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奔走呼号。他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西周初年奴隶制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社会中的“圣人”。把他抬高、尊崇的并不是他为之服务的奴隶主,却是取代奴隶主统治的后世封建主。在他生时,穷困潦倒,不为奴隶主所重视(至多鲁哀公称他为“尼父”),到他死后的若干年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对于这些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当时真正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出现,说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则后世地主阶级对他尊奉的道理何在?情况虽然复杂,矛盾似难解决,但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研究工作,也还是能够说明的。我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一、始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他要奴隶主改变一些统治方法;三、其改良主义主张,客观上符合日后地主阶级的要求。于是封建地主阶级择其所需,把孔子塑造成封建社会的“圣人”。  相似文献   

4.
家长制家庭是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它又是从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向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村社的过渡形式,因此它与父权制相始终。而父权制时期并不是阶级社会,它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阶段,是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故家长制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准备了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并未确立,因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的基础,而家长制家庭阶段,原始共有制尚未被彻底摧毁,但私有制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家长制家庭阶段出现了财产的二元化。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不断蚕食共有制,最终取代共有制而确立了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正> 仁学的流变仁学是我国宗族奴隶制宗法制危机的产物。孔子将仁学系统化,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宗法联系以挽救奴隶制度的需要。因而,仁学的发展与演变,也和宗法关系的社会递嬗相联系。离开了中国宗法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就无从了解仁学的实质及其长期流传的原因。宗法制,是由父系血缘氏族组织的家长制演变而来,发展到周代形成完备体系,成为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与分封权力的一种既是宗族的、又是政治的制度。天子由同姓贵族的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既是宗族的最高家长,又是政治上的共主,握有国家的最高  相似文献   

6.
近代早期的英国是一个家长制的等级社会。在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长,妻子处于附属地位,要绝对服从其丈夫。然而,妇女作为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和家庭经济的支撑者,享有一定的自主和权威,同时夫妻之间的情感也削弱了家长制的影响。尽管夫妻之间地位不平等,但妻子并非只是丈夫的附属,而是作为一个同舟共济的伴侣,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身份等级森严的社会,其中父权就是这个等级社会的一大特征,父权是指封建社会的家长对其家族中一切人和物的最高支配权,具有无以伦比的权威。本文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剖析了封建父权维系千年的原因,认为封建父权乃至封建社会维系的关键在于维护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自然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简牍材料来看,秦汉法律承认家庭的独立地位,维护家庭内部的孝亲伦理观念与尊卑等级秩序,其目的在于以家庭秩序的稳固来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的安定。秦汉法律维护家庭的内部秩序,其原因在于法律既需吸收与接纳自先秦以来即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孝亲伦理和礼制观念,也要适应秦汉时期个体小家庭脱离宗族成为社会主体单位的历史变化和社会需求。但当秦汉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观念与国家法律义务出现冲突且不可两全时,家庭秩序让位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义务服从国家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9.
二、“亚圣府”是孔孟“仁政”的标本孟轲兜售他的“仁政”的时候,曾经鼓吹过一个诀窍。他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治理国家并不难,只要不得罪大奴隶主贵族就行。他解释说:只要大奴隶主贵族支持你,全国的奴隶主阶级就会都支持你,全国的奴隶主阶级支持你,天下人就都服从你的统治了。孟轲的这个诀窍,很受后代反动统治者的赞赏。他们为了利用孔孟之道来维护反动统治,就竭力把孔孟的后代直系子孙扶植成为“巨室”,好让他们带头叫卖“仁义、道德、仁政、王道”等孔家店的黑货,以广招徠。孟轲的嫡系子孙心领神会,他们扬言,要坚决施行“仁政”,他家要是有人不行“仁义”,死了也不许葬入祖宗林地。叛徒、卖国贼林彪,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孟轲之流,为了维护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大肆贩卖“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宣扬“妇道”的“启蒙教科书”《女儿经》,就充满了这种反动思想的毒汁。它遵循孔孟之道的“男女有别,国之大节”的禁令,兜售“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黑货,宣扬什么“妇女第一是安贞”,“织纺裁剪皆须会,馍面席桌都要  相似文献   

11.
在奴隶占有制的社会里,作为生产工作者的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奴隶主当成牲畜来任意买卖赠送和屠杀。奴隶主阶级靠着手里的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榨取和镇压。作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反映,因之奴隶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严格保护对奴隶的占有权来巩固奴隶所有制的社会秩序。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极尖  相似文献   

12.
李莎 《学术探索》2012,(1):47-50
元代在刑法的判决和处罚中,针对当时社会的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施行刑律优免政策,如蒙古人、色目人、蒙古宗室贵族、各族官员、奴隶主、僧侣等宗教信徒以及老幼单弱、废疾贫乏、妇女、养老责任人等。这些政策采用了阶级等级、民族等级、家族等级、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多重标准,体现了蒙古统治策略中汉法与蒙古法并行的鲜明特点;既继承弘扬了中原文化尊老爱幼、扶助贫弱的传统美德,又制造、强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奴役奴隶阶级转向于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农民阶级的基本变化。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政治结构、军事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引起这种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因素,而这三个子系统的变化又相互影响和促进,最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孝”,“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被当作“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提倡的一种道德”,是只能抛弃而无可继承的。作为服务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解放的一环,这在当时是完全合理而必要的。但是在剥  相似文献   

15.
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们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都用一种“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孔丘在春秋末期为行将灭亡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行“复礼”之道,把“天命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唯心论的“天才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孔丘这种“寄托上天”的唯心主义哲学成为维护一切反动  相似文献   

16.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宗法的家庭制度。它以家长为家庭的“至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依附于家长;若干家庭又隶属于封建大家族,族长是大家长;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则建立在其上,由封建家长、族长形成基础,以各级地方“父母官”为中介,以“家天下”的皇帝为顶端。对封建家长制及其道德观念的批判,是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对封建家长制批判的考察,作为当前批判和肃清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借鉴。戊戌变法时期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制造舆论,发动变法运动,进行了我  相似文献   

17.
西周的阶级关系在克殷以前,周族大概尚在氏族社会末期;克殷以后,他们已经进入早期奴隶社会了,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及其某种制度还是顽固地保留着,如父家长制家庭——宗族的存在就是一个例证。关于这种家庭的性质和特点,恩格斯和苏联学者都详细地讨论过,我们这里且引科瓦列夫对罗马贵族家庭(父家长制家庭)的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18.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孔丘所创始的儒家学派,是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反动学派。他们拚命反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切革新措施,顽固地主张复古,主张遵从文武周公之道,以保持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儒家维护奴隶制,也表现在剥夺女权的问题上。他们的反动主张,对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流毒既广且深。他们的贵男贱女、重男轻女的观点,摧残和害死了无数无辜的妇女,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进行上层建筑领域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时,必须予以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礼仪制度,通过"礼治"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清朝政权。  相似文献   

20.
走向法治     
人治和法治是阶级社会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在社会历史总是朝进步方向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下,法治将成为社会统治方式的必然选择。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社会奉行的一直是人治的统治方式。在统治者眼里,“国谓诸侯之国,家调卿大夫之家”,国家即为家天下,家长制被视为一种当然。在那样的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等级制度森严,统治者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的愚民政策。尽管朝代盛衰,帝君迭更,这种方式却一直得到延续。人治社会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