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旗帜问题的科学论述的精神,探讨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三位革命伟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条件下正确处理旗帜问题的重要原因及其宝贵历史经验,并且就如何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黄兴是中国推翻君主专制,缔造民主共和国的时代伟人,是和孙中山并列的开国元勋.但是对他的评价长期以来却争论纷纭,莫衷一事.如何正确评价黄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人,他不仅是政治巨子,更是精神的伟人,他本人在历史上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个人和所处时代的范围,他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全人类。从主体性角  相似文献   

5.
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  相似文献   

6.
谢红星 《理论界》2009,(10):59-61
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以史为魂",因此,研究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历史的方法.目前中国法律史研究对历史方法的运用有诸多错误之处,需要学界反思并矫正.正确运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法律吏,一方面需要研究者正确陈述历史现象,即全面、客观地陈述历史现象.另一方面需要研究者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即分析历史现象要结合历史现象所处的特定背景、分析历史现象不可忽视历史现象自身的变动,以及分析历史现象不可把历史现象中体现的历史趋势绝对化.  相似文献   

7.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4,(5):150-155
从现有历史记载和历史评论的相关资料看,明确的"文景之治"的说法,很可能最早出自唐人笔下.就有关信息进行历史比较,可知对文景时代政治成就的评价,唐代较汉代有所提升.这一现象,和中国传统历史意识中喜好古今比附的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8.
国内世界古代史学界至今存在着一个理论误区:以恩格斯和摩尔根当年的论断为依据,把希腊的“荷马时代”看作军事民主制时期,列入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由此带来的是对早期国家形态作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忽视以及对它的某些重要特点的错误认识.本文试图从分析摩尔根和恩格斯笔下的“荷马时代”①及有关社会现象入手,并以我国商周时代为主要参照系,用比较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接起来 ,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从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 ,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注史料 ,因为史料是史家了解过去的惟一桥梁 ,只不过他们在如何了解真实的过去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不仅仅表明学术史的断裂 ,同时也显示了一条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链。  相似文献   

10.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士发 《江汉论坛》2003,7(6):10-12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阐明了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两大时期。当代全球化即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当代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但其未来趋势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也是我们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从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的推演起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根本转变,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开拓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求索过程。从被动觉醒到主动探求,从能动选择到经验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渐进式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文明蒙尘的窘境中破茧而出的主动精神,标志着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爬梳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理解     
从观念形态上说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实的理解。历史事实已经成为过去 ,但是不同时代的人却可能对其意义作出不同的解释。历史意义就在我们的理解中生成 ,我们理解的变化造成历史观念有生命的流动。  一、历史理解的对象与特点我们处在一个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绝对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上帝死了”,一切绝对的“实体”都遭到遗弃 ,一切永恒不变的“本质”都倍受揶揄 ,一切神圣信仰的基石都烟消去散了。在 2 0世纪的末叶 ,人类历史既失去了它的神圣根基 ,也难以确立未来的宏大目的。人们尤其感受到历史发展的某种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他在主张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指出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传统是历史上主观精神所创造的产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历史的建构。传统与历史共同成为民族精神联续的纽带。冯友兰的历史本质论是受其“新理学”哲学立场决定的。在他看来,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受到“理”的贯注、由诸多历史事物组成的有机体。冯友兰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了他维护和发展儒家文化的新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他们的积极性、组织性的提高,与时代杰出人物的指导是分不开的。邓小平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伟人,提出了划时代的群众史观,并...  相似文献   

16.
1977年恢复高考,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与英明决断.高考取代推荐,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转折,产生极为深远的教育与社会影响.比较和分析高考存废之得失,我们应倍加珍惜30年前来之不易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17日,一场由刘平教授发起及其与包弼德教授共同主持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会议室举行。该对话围绕着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史人类学的由来、中国历史人类学状况以及台湾的人类学研究等主题展开。而关于"什么是历史人类学"的问题,更是汇聚了来自多方的不同声音。这样的交流和交锋,对于中国当前以及今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有着可以预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奋斗了一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是世纪伟人、时代伟人、世界伟人;邓小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又继毛泽东之后树立一面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邓小平在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历史急流中,锻造出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树立起崇高的人格风范。今天,我们高扬和学习邓小平的人格思想和人格实践,对实现中共十五大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式的人格理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式各样的新人格的构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历史经验的演绎构成了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使命驱动构成了其理论逻辑;而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本色并实现长远发展的行动牵引又构成了其实践逻辑。新时代,科学把握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