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主要收集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中。它的价值之争,这次在我国始于1986年,集中表现在同年12月召开的“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学术研讨会”上,并汇编为《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11期,《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论文集》特辑(以下简称《特辑》)。 《笔记》意义之重大是无疑的,问题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加以评价。国外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兴起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研究热,是从美国人劳伦斯·克拉德在1972年编辑出版马克思这些笔记就开始了,他说:“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他的晚年重新捡起了青年时代所关怀的问题:对自然状态的人和文明条件下的人的批判。可是他早期的方案是从哲学人类学(人本学)的抽象概念出发的,而后期的著作是从有关人的现代意义的科学观点来考察问题”.可见他出版这些笔记,目的是要把马克思晚年思想和早期人道主义联系起来,使马克思成为“前后一贯”的人道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一生,经历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前期恰值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清王朝由强盛向衰败急剧转折;后期则跨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后期的深刻危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促进林则徐尊法反儒倾向的形成。他在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推动下,继承历代法家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富国强兵”,抵抗侵略,反对因循守旧,卖国投降,成为鸦片战争时期与龚自珍、魏源齐名的尊法反儒的代表人物。一林则徐出生前后,儒家万口交颂的“乾隆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封建统治陷入了“概乎四方,大抵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的境地。林则徐的家族,也经历了“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的过程。他的先辈是从福清县迁来省城的中小地主,曾祖以来“累传皆儒业”。但从祖父开始,家境日趋衰败,到父亲林宾日手上,已经“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宾日:《圖书》)。林则徐少年时,父亲当塾师的收入不足偿还债务,母亲和姐妹必须日夜从事裁剪纸花的手工艺劳动,有的时候还无米下锅,“饔飧恒不继”(林则徐:《先妣事略》)。家世的没落,使林则徐产生“读书显扬”,重振门庭的强烈愿望,“为帖括之学”,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由于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和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觉醒的民族独立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基本内容是依恃人民、了解外情、反对妥协、组护主权十六字方针。林则徐大声疾呼:“鸦片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必须严加禁止.必须抵抗西夷的鸦片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同时,地认识到要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必须认真了解外域情况,为此.他不拘一格选拔熟悉外国的人才,第一次组织翻译班子,大规模地搜集和编译外国书报,委托魏源把《四洲志》扩编为《海国图志》,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倡西学之始、开新学之路”的第一人,也是团结各阶层民众敢于向强敌开炮的第一人。他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性、进步性和人民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萨林斯在晚年出版的《与修昔底德辩难》(以下简称《辩难》),或许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著作。2000年,他出版一部文选《实践中的文化》(Culturein Practice),书中选入自1963年后,他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而思考和写作的多篇论文,分别列入“文化篇”、“实践篇”和“实践中的文化篇”三个部分,从时间来算的最后一篇文章是1999年的“何谓人类学启蒙”。  相似文献   

5.
俞平伯先生晚年研究红学的主要观点徐家昌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主要观点俞平伯先生是我的亲娘舅。在我的幼年,向我传授的是爱国主义而不是唯美主义。俞先生从不坚持己见。在《读词偶得》上,他反对胡适对李煌“浪淘沙”中“独自莫凭栏”的解释。但三十年后,他在《唐宋词...  相似文献   

6.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7.
<正> 林则徐病逝普宁的时间,我所见过的文章如:《福建论坛》(1985年第4期)、《普宁县文物志》(1986年出版)、《普宁文史》(第一辑,1987年10月出版)都认为“1850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林则徐来到普宁,十月二十二日在普宁文昌阁病逝。”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前一个时间是根据1939年饶宗颐编的《潮州志·大事志二》,后一个时间纯属民间传说,找不到任何根据,这两者都是不可靠的。根据林  相似文献   

8.
魏源在扬州     
十九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批爱国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魏源,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魏源(1974—1857),湖南邵阳人,名远达,字默深,晚年自取法名承贯。道光二年(1822)举人。1830年与林则徐、龚自珍结宣南诗社,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曾长期生活在扬州,一生著述颇多。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洋事杂录》,承林氏后裔林永俣先生提供。陈德培,字子茂,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亲信幕僚。这份杂录,据陈德培自记。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林则徐字少穆)幕下”所录林藏洋务资料“千百之一”。这份手抄本,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的编号及文字。均为校点者所加、所考、所补。《洋事杂录》钞本系繁体汉字,现用简体字排印。  相似文献   

10.
一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他在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期间,为谋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之端。新发现的《洋事杂录》,就是林氏在广东期间“开眼看世界”的一份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11.
《列宁格勒大学学报(历史)》1991年第2卷第4期发表了俄罗斯海参崴国立远东大学傅乐吉副博士的署名文章,对由我校与广东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全面介绍。文章在介绍会议提交的重要论文时,突出介绍了我校历史系陈锡祺、陈胜粦两位教授的论文,其中写道:“这次研讨会筹委会的主任、受人尊敬的陈锡祺教授(中山大学)提交的《林则俆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评价了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从1959年起,他领导了一个编辑林则徐著作作文集的小组,五卷本的林则徐遗著的出版,多亏这个史学家小组的工作。研讨会的与会者这项工作都予以满意的评价。”“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胜粦教授——他在很多方面做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述过近代中国人为解救祖国和民族危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经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它的先声便是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林则徐探求西方知识,是和他的爱国御侮思想直接联系的。为抵抗西方侵略,必须了解西方,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必须学习西方的“长技”。虽然林则徐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由于封建顽固派即投降派的破坏而没有达到目的,但他留下的经验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13.
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演员许还山,在荧屏上一直是以男子汉的形象出现的。1979年以来,他先后在5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了刚强、果敢、无畏、决断的“大男人”,如:电影《双雄会》中的张献忠、《代理市长》中的市委书记、《张衡》中的张衡以及电视剧《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司马迁》中的汉武帝、《吕后传奇》中的刘邦、《鸦片战争演义》中的林则徐等等。 有人称颂他,说许还山扮演的角色,都在“演中华民族之魂,唱九州正气之歌”。这话似乎不假。前  相似文献   

14.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赫人物。他不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敢于向帝国主义打响第一枪的民族英雄、但又并非盲目排外,恰恰相反:他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鸦片输入,而同意同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且命人编译《四洲志》,并以它为基础而嘱托他的好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00卷,作为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环境、信息和办理外交的参考资料,所以范文澜称他是满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  相似文献   

16.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初十日,清廷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将已在镇海军营效力的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9)。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命令,次日即从镇海乘船启程,毅然踏上戍途。及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六日,林则徐在哈密获悉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后,于十一日动身返京,共被谪遣四年半。这是林则徐在四十年宦海浮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这一时期,虽然林则徐曾为感怀个人命运而惆怅,为反  相似文献   

17.
“在这样的时候 ,我常常想起林则徐的那两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超之。’”这一段话引自陈祖芬著《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一书第 1 62页的附录 ,是一位作家写给陈祖芬的信。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7年 3月第 1版 ,同年 7月第 3次印刷。对照林则徐的诗句 ,这里错了一个字。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诗是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典出《左传·昭公四年》。春秋…  相似文献   

18.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四《澳门新闻纸》的翻译,为林则徐打开了一扇放眼全球的窗口,同时,也帮助他开始接触近代世界,看到早已开始的西方殖民者强迫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从而对渡海东来的西方侵略者的某些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感性认识逐渐加深。前已提及,英国向阿富汗等地扩张,巳接近西藏。林则徐把这条新闻编入《澳门月报》时,还选入有关英国“先在印度不过贸易,后却全得了地方,又得新奇坡,又似有谋澳门、小吕宋(菲律宾)之意,又似有犯中国之意”等报导)。另一条新闻又使林则徐获知:英国人“向来皆以为中国系半入王化之人”,即视中国为半开化的国家。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坚持抵抗侵略,反对投降,遭到清朝卖国集团一再打击,最后被遣戍新疆。他于1842年冬到达伊犁戍所,至1845年冬获释东归,在戍三年。《乙巳日记》就是他在新疆后期,奉命会同原住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字小汀),周历履勘南疆各城新垦地亩的实录。二十多年前,我校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在陈锡祺教授主持下编辑的《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就开始注意并收集了这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三共三十三天的日记。其所记为林则徐从伊犁到达绥来县以后,经乌鲁木齐由吐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