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往高处走,乃人之常情。为高薪、为发展、为理想的工作环境跳槽已成为现代职场的常态,人们也已从道德的层面接受了跳槽的行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据调查,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跳槽率水涨船高,因跳槽而引发的纠纷甚至诉讼也日渐增多,这不能不引起跳槽者的注意。跳槽虽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跳槽亦有其”道”。  相似文献   

2.
降低标准     
肯不肯降低标准,有时反而成了一个人能否生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总是向上的,这是人们的认识,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众生的普遍心理。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个“人往高处走”的理念,毁了许多人,坑了许多人。客观地讲,人生一世,是不可能总往高处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时候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不走。老板变成小工,局长降为处长,有钱人变为没钱人,昨日名  相似文献   

3.
人往适处走:职业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往高处走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是人之常情。 一个人在某个职业岗位上处境不好,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许是大材小用,不能施展才能并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或许是自己在某一方面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该种工作;或许二者兼而有之——虽在所处的岗位上能力较差,但却具有从事别的职业的优异才能。这实际上只是岗位与个人条件不匹配,而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问题。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一所中学教数学,他“大智若愚”,教不好简简单单的中学数学课。陈景润的母校——厦门…  相似文献   

4.
人们喜欢仰视。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做人还是干事业,只有放远、放高目光,才能走得更远,也站得更高。因为我们自幼就接受这样的训导:要抬头做人。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未等过招已输了三分。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从今年10月起,一定条件下的国外猎头公司可在中国从事人才中介服务,国人求职有了更大的范围。事实上,随着就业范围的扩大和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求拥有稳定的饭碗,而是“哪里有食飞哪里”,在求职中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对于那些在职人员来说,跳槽的机会会更多,这被形象地称为“鸟式就业”。 “迁徙”进行时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进行职业咨询的人数比往年要多,大部分都是已经参加过工作的人,那么,这些准备跳槽或者频频跳槽者到底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了吗?企业对那些频跳者持什么态度? 毕业…  相似文献   

6.
李萍  文力 《人才开发》2000,(7):14-15
“人往高处走”,这一反映人类发展进步的心理预期,揭示了我国干部流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在研究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对策时,就必须对各类干部的心理预期进行分析,从而把握“高处”用人的一般规律。所谓“高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为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塑造“高处”形象,从而创造优于内地发达地区的干部选拔和使用的软环境,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营造边疆干部工作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7.
任祥 《人才瞭望》2010,(5):51-51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柔性流动遵循一个原则: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值钱。“一个高层主管,比如‘总经理’这个职位,5年前比较低,月薪1万元左右,1998年时,年薪10万还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数字,现在年薪20万-30万元找一个好一点的总经理很困难,一般要开到30万-50万元。”  相似文献   

8.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前,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求职。但是,到大城市求职并非是件“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事,许多“红灯”制约了求职者。 一、需求红灯 就上海而言,根据人才发展“九五”计划,至2000年底,上海市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171万,至今还有近10万的人才需求空缺。这10万人才的需求空缺是  相似文献   

9.
人往低处走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是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造作。低调,不是无为,是不显摆。靠谱  相似文献   

10.
员工:策划好你的职业生涯有一句西方企业文化用语“你选择了一个企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身为企业员工,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和渴望事业成功的愿望。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怎样才能既适应环境,埋头工作,又不断创新,高人一等,这就要求员工精心地策划和设计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步步地向事业的顶峰攀登。策划和设计:要依据主客观的实际情况现实地对待自己的志向、长处和弱点,策划和设计好将要达到的最高目标。然后用持续性的小目标的实现做积累来达到自己设计的总体目标。策划设计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跳槽原因可以说有千万条,但总结起来最核心的原因不外乎是———人往高处走。小许今年28岁,只有中专学历。在他10年的工作历程中,已经呆过了6家公司,先后从事过小区保安、物业管理、汽车销售、人寿保险、广告企划等工作。小许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换着新的工作,让他快乐的是,工作在变,薪水待遇在提高,而个人的能力、见识也在增长。而小许的同学刘先生,当初找到一份卖楼盘的推销工作。其间,虽然吃了不少客户的闭门羹,但他认为这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强,喜欢与人接触,所以他不怕困难,坚持干…  相似文献   

12.
离职的技巧     
任何“跳槽”,都很难做到“好聚好散”,阴影是显在的。作为离职者,你需要表现出绅士风度,尽量不给离职公司以伤害,为离职公司留足面子,也为自己进入新公司留个好名声。“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点遗憾”,这也许是“跳槽”的最佳结局。在离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感谢原公司的栽培和关心,这是最起码的职业人的要求,无论离职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要逞口舌之快说出“谁叫你们以前不好好重用我,现在才想到留人,没门”之类的气话,即使心里这样想, 也要忍住不说,毕竟这曾是你工作过的地方。切记这是反映一个人涵养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13.
与招聘优秀的人才相比较,企业往 往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者伯特勒和华尔特鲁伯指出:不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理解影响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心理因素,是优秀的员工“跳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管理人员往往假定工作业绩出类拔萃的员工是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的员工。然而,工作能力和工作满意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优秀的员工,特别是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员工,可在许多不同的工作岗位取得相同的成就。他们能做好某项工作,并不表明 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更不能表明他们肯定不会“跳槽”。 一、员工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发展宏图,不少省市都在加大人才集聚力度,加快构筑人才高地。这个不争的事实,表明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等诸多重要论述,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并逐步付诸实践。 近年来,一些省市构筑人才高地的实践告诉我们,欲要办好这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有必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策配套。 什么叫人才高地?人往高处走,“马”觅好“草”,“凤”占高“枝”!也就是说,人才高地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人才的“流向…  相似文献   

15.
时下,“跳槽”两字恐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如果把招聘和应聘比作“恋爱”的话,那么人才交流部门则是“红娘”了。作为“红娘”都希望“恋爱”双方一见钟情,“跳槽”者如愿以偿。可是,往往却不尽人意。何以好事多磨?招聘者和应聘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此,笔者采访了几位在浦东新区从事人才交流工作的同志,从“红娘”的角度来说“跳槽”,这些评头论足或许应验了一句老话“旁观者清”,对“跳槽”者和招聘者如何两厢情愿皆大欢喜不无启迪吧! (一) 他年近半百,稳重老练,是位多年从事人才交流工作的基层领导,有着丰富的经验。说起“跳槽”,他兴奋不已,仿佛立即进入角色。 对于跳槽的背景、根源及其原因,我暂且不论,这里着重谈一下如何跳槽,提高人才交流的成功率。作为“跳槽”者谁不想一举成功,而要马到成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向往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人才流动就成了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道风景。众所周知,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从宏观上说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从微观上说,它符合人才要求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愿望和用人单位对各类型互补人才的需求,因而适度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世界顶级企业松下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松下幸之助,可谓天下闻名。然而,其门下也有“跳槽”者。那么,他是如何对待“跳槽”的员工呢?惯于听取逆耳之言的松下幸之助认为,“跳槽”的员工总是希望到更好、更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企业就职,这是有进取心的一种表现,这些人往往已经  相似文献   

18.
写在卷首     
新春伊始,先向读者、作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新年新动作,新春新打算,本期首页有我社社长叶尚志先生的《新年寄语》,请您一读。 眼下,时空轮转,社会繁荣,跳槽也随之盛行。作者王宝发先生通过三个“跳槽”者的自述,折射出他们的心态,叙述了“跳槽”的甘苦,欲知详情,请看《频频跳槽为哪般》一文。  相似文献   

19.
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繁多,其中最不得人心的就是釜底抽薪、挖人家的人才。诚然竞争是严酷的,是不讲情面的,既可“明争”亦可“暗夺”,但不管怎么说,若不讲道德、不讲手段,黑着心地去整人,来个军中夺帅、先乱人阵脚,此类人物决不是光明磊落的企业家,倒象当年招兵买马的旧上海滩的“跑江湖”者;而跳来跳去永无定所的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决不是人们所称道的“人才”。人才应是有德有才之人,怎能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为钱而“跳槽”,这还是人才吗?  相似文献   

20.
企业人力资源新领域──人力资源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人力资源营销的 成因分析 人力资源观念发生变革。传统的人力资源观念“见物不见人”,认为人力资源是静态的,除非有外力作用,否则一直是静止不动的;如同“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现代的人力资源观念则认为人力资源是动态的,可流动的,承认“人往高处走”,“人挪活”,认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有益的,而不应像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人为地硬性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反之,应该主动出击,利用自身优势,采用各种手段吸引人力资源流入。譬如不再谈“挖角”色变,甚至反“挖”成功。 人力资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