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并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人学”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也有必要科学地说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一初步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所谓整个世界可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它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世上本无神,是人呼唤与创造出来的,但宗教一经创造出,便不再服从人的意志,反而指示人们一个个向上帝投降,忏海以求得赎救。宗教成为异己的神秘的力量,使人深感无能为力而屈从于它。从这个角度讲,宗教是人类理智的迷误。宗教的实质,我们必须认清。但是,在批判宗教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事实:宗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20世纪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应确立起从文化整体角度审视艺术的新观念。既然宗教(主要指人为宗教)是多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复杂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重构物,那么,作…  相似文献   

4.
刘新利 《文史哲》2012,(5):122-131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勇 《社会科学》2006,(10):162-168
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未必是反理性的,宗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关怀,还提供一种心与物的和谐之境。信仰真空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类的人都无所畏惧,也缺乏担当,敬畏之心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适当收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完全可以和谐地相处,为这个世界的心,物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做出合乎长远利益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世界和自然世界进行粗浅地把握后认为,张承志作品真诚地表现了回族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宗教为精神慰藉,把回族人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作为人对于理解世界的折光反映,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同时以草原、戈壁、大河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尊敬、固执和信守,表明了这种世代相袭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根基的不可更改。  相似文献   

7.
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头面人物,是他的时代"神学领域的罗伯斯庇尔",一生致力于宗教批判与研究。他阐明了法国无神论启蒙的来源、成就与局限,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上帝是异化为人的人。鲍威尔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并以上帝存在的价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一定前提下宗教信徒及神学家是无神论者的论点。就否定神(上帝)而言,很难说唯物论的无神论与唯心论的无神论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来看待世界,以阴阳、四时为万物之根本,把对象视为自为自治的主体,故采取顺自然而赞化的方式对待万物和诊治.<周易>与<内经>从天地的大视野中看人,着重研究天地大整体关系对万物及人的生命的作用与影响,并由此认定整体决定部分,以保持认识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为前提,将认识的层面定位在现象上,认为现象的实质是自然整体关系.<周易>与<内经>的哲学不是唯物论,而是关系本原论.唯物论必定导致还原论.还原论与关系本原论是两条互斥的认识路线,其认识结果对称互补,却永远不能融通.  相似文献   

9.
<正> 英国学者海伦·加德纳指出:“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这两倾向在张力下的共存,也许是每一种宗教的本质。”这话颇有见地。所谓“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所谓“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于现实世俗世界之中。神与彼岸世界的超越性和人与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构成宗教的基本命题。正是在解决这一命题中产生了宗教的调适功能。 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 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上。从宗教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看,调适就是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那么,人为什么要创造一个神,然后又拜倒在神的脚下,虔诚地敬拜神呢?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作了许多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解释,恐怕都不能回避人与神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才需要创造一个神呢?一般说来,是在人还不能驾驭自然、社会的时候。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相似文献   

10.
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分裂为现象和本体两个世界 ,否定现象世界 ,追求本体世界。海德格尔把时间与存在联系起来 ,把时间阐释为理解存在的视域 ,他的时间是共时性的三维的时间。从这种时间观出发 ,海德格尔回到了人们生存活动的世界。通过这种回归 ,传统形而上学的现象与本体、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 ,以及人本身、物本身的分裂等得到了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