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关系中的土地所有制、政治关系中的等级制和社会关系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所以,封建社会可以概括为土地所有制社会、等级的阶级社会和宗法制社会。这三个主要特征,渗透到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结构,而豪族地主则是其中的一元和一个阶层。对豪族地主的考察,既要分析其地主阶级的共性,也要看到其阶层个性。豪族地主是宗法封建性大地主,有强烈的剥削性。但又是经营性地主,是残酷的压迫者,但又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不具特权身份,是非身份性地主和非统治阶层。这就是豪族地主的两重性。本文着重分析豪族地主两重性中的后者,时间跨度主要在汉唐间。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阶段。它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图景,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特点。一是宗法性,无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劳动者的严格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社会权力分配的门阀制度,都深深地打下了它的印迹,地主世家和豪族就是这一特性的阶级体现。二是民族性,表现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有矛盾、斗争和融合。三是宗教性,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另一翼,即寺院经济和寺院地主。宗法性和民族性的历史特点,史学界多有论述;对于宗教性所产生的影响,则论述不多。本文拟作探索,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3.
2.东汉与西羌 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反映到民族关系中,表现为民族矛盾,使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汇流。东汉的残暴统治和豪族地主的封建剥削压迫,不仅造成汉族人民极大的痛苦,也同时给各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其中以羌族人民所受压迫最甚,所以他们的反抗斗争规模最大,持续最长。如果说西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那么东汉对羌族人民的战争完全是非正义的。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 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代表其总体利益的皇权进行的,因此,地主、农民和皇权构成为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三个基本要素。地主阶级就处于两类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作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其各阶层向皇权展开分享政治权力的斗争。主要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历史演变,使地主阶级由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汉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东汉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由不够成熟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封建地主制经济较前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大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特别是富民地主中的大商人豪强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主田庄;主要生产者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世族地主阶层。  相似文献   

6.
封建政府是地主阶级的权力机关,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以皇帝为首脑的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地主分子散居各地,同一地区的地主分子又有共同的利益,甚至能形成独特的政治集团。这样,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地主集团既因都是地主阶级代表而有共同性,同时也有着争权夺利的矛盾。所以地主阶级有一个解决它内部矛盾的任务,有如何搞好它的统治权力的分配问题。对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其内部就基本统一,处理不善就矛盾重重,以至会用战争手段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始终在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缙绅与庶民的严格等级划分。所谓庶民地主系指地主阶级中非身份性的阶层,其中尤以中小地主居多。清代前期,保定地区的土地关系中,庶民中小地主滋生发展的社会现象十分突出,清楚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政治发生深刻变化的基本特点。本文对此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8.
十三封建後期的小说1.传奇在封建後期里,小说与戏剧获得空前的发展。小说方面,产生了为新兴地主服务的传奇和为市人阶层服务的话本。现在我们先研究传奇,它主要在唐代盛行。唐代传奇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与当时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密切的关系。新兴地主通过科举而分享甚且夺取世族地主一向独霸的政权。他们应  相似文献   

9.
湖北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然而,首义之区的农村却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变动。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湖北农村百业萧条,疮痍满目,农民群众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辛亥革命丝毫没有触动这个所有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在周秦至隋唐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基本上是合一的,身份性地主占统治地位是其总的趋势。在宋到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两种职能的总趋势是由分到合。宋代,地主阶级两大职能是分离的,明清以降,又逐渐趋于合一。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是瓦解封建统治的腐蚀剂,因而必然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逐渐积累起统治经验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由一味采取单纯的抑商政策,到竭力将商品经济纳入封建经济的轨道,利用它为自身的统治服务.汉的官专卖而唐的官商混合专卖以及宋以后的商专卖,则构成这一演变过程的重要侧面.了解这一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违抗又适应的两重性,商人资本对封建经济既腐蚀又维护的  相似文献   

12.
南朝,是盛极的门阀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相反,庶族地主依据经济力量而崛起,跃上政治舞台,这是对东晋以来门阀统治和门阀政治的反动。世家大族干预朝政的局面,在南朝已成为历史,据有统治权的庶族地主,基于世家大族力量的削弱和自身夺取权力的手段的完善,其统治和控制权在程度上大大强化。但庶族地主的崛起,其统治基础──政治势力与经济基础却极为薄弱,朝代递嬗,在南朝短促相继,整个南朝的完全意义上,皇权的不稳定与脆弱,又是其衰微的一面。南朝皇权的这种“两面性”特征在学术界长期被人们漠视,本文拟作探讨,以期有所补遗。…  相似文献   

13.
马珺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4):106-108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人文主义精神的诞生以及王权的失坠和霸政的兴起,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兴地主阶级将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以秘密专横为特征的奴隶制法律制度,并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成文法公布于众,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法律变革,揭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在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规模、次数中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次数多.这个特点开始于秦朝.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从土地制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刚刚产生,个体农民也刚从井田制下解放出来,封建剥削制度,虽然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最后确立.其次,从政治上看,秦以前新兴地主阶级还没有取得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再加上列国分立,农民阶级所受的政治压迫统治,是分散的,不是统一的、集中的,自然不能有全国范围的反抗斗争.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说:“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管理兵刑的是封建国家的暴力机关,管理钱谷的是封建国家的剥削机构。这两者也就是封建国家向农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主要工具。毛主席又曾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  相似文献   

16.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代奴婢,居于贱民的底层,是当时社会上身份最低、受奴役最深的一个阶层,却是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唐代“良人”“百姓”“奴婢”“贱民”的范围在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等级制度。如地主阶级中有士、庶的等级划分,在贵族、官僚集团中有品级高低的区别,甚至法律规定他们在车服、器用等方面都不得任意僭越。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封建土地制的等级结构,因而不存在全国土地全部逐级封赐的制度,贵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存在土地关系上的有条件占有制,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依次出现的每一个阶级,都是它那个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如同一切事物一样,这些阶级也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寿命更要长一些。它在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一个革命的、进步的阶级,但随后由于它的对立面即农民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在《呐喊》和《彷徨》中,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都同时是封建思想舆论界的组成者,特别是后者,更是专司其职的人物.但这两类人物,在整个社会上到底只是极少数.思想的统治不同于政治、经济的统治,后者可以以政权控制、刀枪维护,以少数制多数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常有的.思想统治则不然,政权可以制其言而不可改其思,刀枪可以御其行而不可御其心.它必须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予以实际的维护,因而除了上述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之外,在当时还必然有为数甚多的人做为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里谈的主要是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耪青与雇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耪青与雇工。通过对耪青的种类及其阶级、雇工的分类及其性质分析,认为耪青基本上可以算作农民阶级中的贫雇农阶层;雇工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封建的农业工人。二者在内蒙东部的普遍存在,说明经营地主在内蒙古东部的地主阶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与同时期的内地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