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思维论     
一、“内部语言”与“思维代码” 许多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教材在阐释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论”时。毫无例外地都把“内部语言”(即“默语”)问题当作最主要的论据来加以强调。仿佛当人们处在静思默想状态时,在一切情况下都必须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事实上,这里却有以偏概全的因素。 有没有内部语言?当然是有的。比如,当人们默默地阅读或写作时,当人们准备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而正在遣词造句时,以及当人们正在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推理时,这时的思维都是语言思维,当然需要在内部语言上来进行。这是无疑的。 不过,人类的思维情况是…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思维是否一定要使用语言?语言能否充分表达思维?语言是否干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思维的结构和语言的结构,从而揭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意义世界的活动,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我们把意识结构图示如下: 意识有三个层次,即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无意识是原始意识结构的转化物,它是意识的深层结构,是人类思维的动力和能力之源。无意识积蓄着原始意象,它包括原始(综合)逻辑和原始心理能量。无意识隐含不露,它以非自觉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非自觉意识是意识的次深…  相似文献   

3.
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实际上,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就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一直存在着“语言思维论”和“非语言思维论”的争论。应当说,两种观点都在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开辟道路。在讨论这个复杂问题中有一种偏向,即没有着眼于意识整体同语言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 近几年来,讨论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问题的文章所使用的概念(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含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当然,作字眼上的争论是不智的。” “但是,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  相似文献   

4.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相对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家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甚至进而认为,思维是一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活动,从而有内部言语一说。第二种看法是,思维独立于语言,人们首先通过思维形成思想,然后用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思想,形式是一种未知的心理图式;语…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5,(5):33-40
"是乃是变元的值",这是奎因一个与本体论相关的著名论题。它的实质是认为,本体论问题是与量词密切相关的,亦即是与我们表达事物时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的。文章指出,该论题中的"being"应该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论题以及语言哲学中与它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真值浅议     
(一) “真值”是个表示认识的价值的概念,但它也是逻辑科学所普遍使用的概念之一。形式逻辑是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并不研究思维内容即认识自身。所以,“真值”并不是属于逻辑科学对象语言系统内的概念,而是属于用以研究对象语言的元语言系统内的概念。真值是仅属于命题的,是命题与事实的关系的抽象。这正如罗素所说:“真理是……表示信念的句子(即命题——引者)的一个性质。真理是一个信念与这个信念以外的一件或更  相似文献   

7.
我国美学界有的同志明确提出了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原则问题。其中最为典型者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文艺理论总是喜欢强调创作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主题要明确,等等。我很不赞成。我主张作家艺术家按自己的直感、‘天性’、情感去创作,按形象思维自身的规律去创作,让世界观、逻辑观念不知不觉地在与其它心理因素的渗透中自动地完成其功能作用,而不要太多地想什么‘主题’、‘思想’之类的问题。……老实说,我认为即使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政治观点、理论思维也只能是基础,而不  相似文献   

8.
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取一定形式,作为人脑的思维活动也不例外。钱学森教授指出人类的思维形式除抽象(逻辑)思维形式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形式与灵感(顿悟)思维形式。并且说:“我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都作为人有意识思维(即受意识控制的思维)的不同形式。”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是大脑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它们虽然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也有严格的差别。对此,钱学森教授说:“因为抽象思维比较简单,一步一步推论下去,就如从一点到下一点,……可以说是线型的。而形象思维呢?从人的语言来说,有口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可知论者,更确切地说,是注重逻辑思维的唯理主义的可知论者;他认为凭借表象和概念(主要是概念),人们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不过黑格尔始终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现实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化身,看作是思想内容。他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表述了人类认识的意义。恩格斯把他的思想概括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使世界成为绝对理念的逐渐实现的思想内容,……思维能够认识的内容,一开始已经是思想内容”。这就是首先要把现实世界同绝对理念联系起来,认清绝对理念  相似文献   

10.
电视揭开了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映像逻辑。有关映像逻辑的专文,国内似未见。我们作一引玉之论,敬请专家和读者诸君指正。1 为了能对映像逻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我们有必要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先来考察一下此前的几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所谓“基本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有全人类性质的、日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把某些专业性思维和超常性思维排斥在论题之外。1.直观逻辑所谓“逻辑”,亦即思维的规律。直观逻辑,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客体——感知——表象——思维……自然存在的思维对象——客体,被人感觉知觉后,通过记忆和想象,形成表象。“表象沿着两条路线对客体进行概括:一条路线是本着形象进行概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姜著”。)不失为一本探讨汉语和汉文化关系的颇有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进行透视,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认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去阐示语言现象形成演变的原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表现着文化。不仅如此,人类是凭借语言辨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且语言把人类  相似文献   

12.
重建社会学学科以来,人们遇到了一些暂时不易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认识和介绍外国社会思想史,就是其中的一个。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叫做社会思想。对此,解放前传入我国的几种社会思想史专著的作者们的观点,是不甚明确的。例如,爱尔伍德认为,社会思想不同于社会学学说,而是社会哲学,是“人对于人生关系与人类的起源与运命的思想的故事”,不是社会学的故事。波格达斯则说:“严格言之,社会思想即是人群思想的产物”,“即是等于各个人论及社会问题的思想。”但从所著的体  相似文献   

13.
<正> 积淀说“积淀”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八十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它进一步完善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用以解释人的本质、美的本质以及二者关系的重要范畴。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简化为这么一个逻辑过程:人类实践活动(人化自然)积淀  相似文献   

14.
政治家、企业家和媒体 ,总之 ,“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全球化。但是 ,怎样理解它 ,这一点常常是不清楚的。所以我将首先阐明这一点。说整个世界都认为全球化是新的 ,这是错误的 ,但也是正确的———这是我的第二个论题。世界上许多人都害怕全球化 ,因为它使近代的政治成就———民主的法制国家———受到危害。如何能避免这种危害 ,应是我的第三个和最重要的论题。在这里 ,我反对一种盛行的时代情感 ,它听天由命地放弃了解放的“希望原理”(恩斯特·布洛赫 )。我勾勒出一种政治想象 ,但它不是耽于梦想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由于缺乏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一文的观点,我不赞成,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庞长富及其他同志。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的人。我认为,要断定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到底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首先要以他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作根据。巴门尼德说:“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在存在物之外,决没有任何别的  相似文献   

16.
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探讨并解析了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认为,在今天关注和研究生命及其意义这个论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首先,它可以突破哲学人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框架,为哲学人学研究开辟一个新天地,深入把握人类个体、群体、族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只有进行这一研究,才能跟上人类自身发展的步伐并满足人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需要,为解决当代人的“意义危机”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思路;最后,这一研究还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内部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命观和生态观,从根本上确立敬重天地万物、守护人类家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盛晓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既相融又互为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语言,人类文化即无法产生。”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文化是...  相似文献   

18.
对精神分析的十大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据说,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一个人的行为提供了“真正的”解释,这个解释是这个人在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帮助下获得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特性。精神分析可能已经展示了无意识的思想、信念、动机、目的和情感。在《无意识》(1959年发表于《心灵》)这篇论文中,I.狄尔曼(I.Dilman)说:“那些我们作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精神深处的无意识’而加以谈论的东西是一组创新,‘精神分析的奠基者’使用它来研究人类精神”。(第446页)对于这个“创新组”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我提出十点质疑。狄尔曼欲使这个关系非神秘化。这个工作所面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具体的真理,它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是统一的。列宁说,真理是过程,就是思想与客体一致的过程(《哲学笔记》)。如果我们把思想理解为形式,把客体理解为内容,则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构成真理认识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内容与形式不相一致,也就不成其为真理了。近年来,哲学界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按照这个论点,真理的客观性,似乎只是体现在它的内容方面,并不体现在它的形式方面;于是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内容与形式不相统一(或者说思想与客体不相一致),怎能称之为客观真理呢?  相似文献   

20.
R.基特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1971)作为一篇开拓性的文章是最早明确阐述一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于社会科学的含义的文章之一。基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否可以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部分地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方法论”。“既然实证主义不能看作是(自然科学方法的)正确解释,那么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全部问题就必须进行重新审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