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对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两个专业术语“对位“”复调”,从含义、产生发展及使用分类上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论述,以期为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专业化深入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并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本文对该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的利与弊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共同探索出符合此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3.
郭毅 《学术界》2007,29(4):276-280
"科斯革命"力求将新古典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制度因素成为新古典边际替代方法的研究对象本身,这种调和制度变量与以"技术选择"为核心的传统经济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论努力潜含着逻辑悖论.现代经济学中新增长理论的技术内生化,新制度主义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均可被认为是从不同侧面或运用不同方法,对"科斯革命"中技术与制度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类型理论、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及其核心能力建设理论,是应用型高校核心能力建设"三元互动"理论的确立依据。应用型高校核心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积累性学识,只有通过高校师生互动才能获得。"三元互动"理论包括人际互动、技术互动和环境互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人际互动是最基本的互动,它决定着其他互动关系;技术互动是主客体互动,即主体人与纯粹客体——技术手段、技术环境等之间的互动;环境互动是客体互动,即客体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它渗透在人际互动和技术互动之中,并通过这两种互动表现出来。"三元互动"具有导向性、协调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5.
向机器寻求灵感 玛雅·阿克曼想写一首歌,她写了好久,一首又一首,最终还是对自己所写的曲子不满意.她情绪低落地说:"我没有这个天赋,所有进入我脑海的旋律都很无趣,我无法想象谁会浪费时间去演奏它们." 玛雅·阿克曼心想,也许计算机能帮上忙.她想知道,计算机是否可以成为作曲的帮手.这是一种灵感的闪现.这一灵感导致"阿莉西娅"的诞生,这个电脑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歌词生成全新的旋律.  相似文献   

6.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国庆阅兵首次采用VR技术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同时也激发出我们对VR所意蕴的虚拟世界探索的新时代维度——虚拟世界的"生命"图景。作为其生命体现的"自主性"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有怎样的关系,它底层逻辑建构的自反性对它"自主性"的发展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说代表这种影响的软智能体的现世可能给虚拟世界"自主性"的实现带来某种潜在的希望,那么我们更应该注意在这种希望"背景"下的争论、误读所蕴藏的技术思辨逻辑,而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的合力"思想中才能真正阐释它生命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7.
富勒提出的"法律的内在道德"理论在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合法性诸原则能否真正被视作法律的内在道德.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富勒在面对诘问时陷入了理论困境.事实上,富勒所谓的法律的内在道德毋宁应被视为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对立法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上的道德问题进行价值哲学与社会实证分析是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立法技术伦理正当性分析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对具有正当性的立法技术的探索、发现与立法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对法的制度伦理的坚守能使立法者有效避免滥用和误用立法技术.而对立法技术进行价值追问和道德效果的社会实证分析则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国外几乎同时出现了"走向文化诗学"和"走向文本社会学"两种理论主张.两者的提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旨趣,但不同点也是明显的.前者以文化为纽带,主张视界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对文学文本内和文学文本外进行双向探索;论旨明确,但缺乏技术方法的明晰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后者以语言为中介,主张通过对文本语义、句法和叙述的精细解读,揭示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从而寻找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可验证的关系,在技术层面表现出方法的明确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两种理论在国内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艺理论发展史表明: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只有走向辩证综合、多元共存,才能应对现实问题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从"认同"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卫东 《人文杂志》2008,69(1):42-48
"认同"概念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来源:美国心理学传统的"认同"研究,符号互动论,以及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虽然它影响广泛,却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当代,承认理论的代表是霍耐特,他区分了三种承认的政治,把理论来源上溯到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认同"概念不同,承认理论把目标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团结,并把团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克服了"认同"概念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间法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与"法律多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作为"本土资源论"理论基础的法律多元理论与历史唯物论及其"价值中立"研究方法的检视,可解析出其中包含的关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三种态度--转化、共生和中立.法律多元理论同时包含了"移植法-固有法"以及"官方法-非官方法"的双重结构,而其中"移植法-固有法"这一结构与"现代化范式"可能存在一种"选择性亲和".随着现代化范式"进入"法律多元理论,使得法律多元理论并不能作为与现代化范式相对立的理论取向.因此,对于本土资源论乃至中国民间法而言,法律多元理论的内在双重结构及其与现代化理论范式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认真对待和清晰厘清.  相似文献   

11.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2.
试论"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本科教育中惟一涉及工程化管理和技术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作者总结了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思考,对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剑平 《学术论坛》2007,1(10):14-17
16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引起了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又引起了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人类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综观16到19世纪的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实体"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路径是近代科学把自然"实体"作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科学"实体"渗透进技术"实体",并催生出经济"实体".反过来,经济"实体"以及市场的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乃至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近代科学的辉煌,实际上就是关于"实体"科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回归文本"这一重要转向,通过简略梳理"传统研究思路--理论转向--文本转向"这一线索,审视"文本"与"理论"这一组关键概念所指向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目的在于说明,"文本"与"理论"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文本转向之后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在打破思维惯性的基础上提供切入或重新发现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即将进入繁盛期之际表现出最早的反理论主义情绪,我们不难发现其"反对阐释"含有反本质主义意味,而本质主义与理论主义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在反理论主义之路上桑塔格并非单枪匹马,"反对阐释"不仅呼应了新左派"反文化"大潮和激进文化运动,同时提前触动和震撼了欧美理论界,对欧美之外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计算机信息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零售业的演化路径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向"低价格水平"或"高服务水平"的两极化发展转变为向"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服务"的中间化发展,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以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 "大规模中间市场".本文在介绍关于零售业演化的"Big Middle"理论的基础上,对于"Big Middle"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说明"Big Middle"形成的条件,并就"Big Middle"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9.
屈啸宇 《理论界》2009,(8):152-154
作为首先将传统戏剧中的作剧与作曲两分的戏剧理论家之一,戏剧叙事是李渔戏剧理论讨论的核心对象,而其中对"人情物理"原则的推崇又是其戏剧叙事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其戏剧作品中却普遍存在着超出这一原则的"神引"情节模式.本文将从李渔《闲情偶寄》中起创的"便面窗"所蕴含的空间理念出发,循索李渔对于戏剧叙事的深层理路,阐释李渔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所蕴含的戏剧思想,另辟蹊径解读李渔所传达的传统戏剧"戏之为戏"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20.
"实践存在论美学"以"实践"为人的存在本体,将"实践"与"存在"相结合开启关学思考的路径,"实践"范畴是其核心范畴,其关于"实践"及其与相关范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思考构成这一美学的理论基石.本文试图依循"实践存在论美学"自身的理论思路,考察其"实践"的内涵以及该理论如何将这种"实践"与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关键词,如"存在"、"审美活动"、"唯物主义"等相结合,并进一步对这一理论的美学阐释力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