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封建性特征,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封建时代特色。我国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皇权至上,维护君主权力是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君主的权力高于法律,这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其同法治进行对比,分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色彩。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研究大体围绕着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律文化的社会实证研究、法律文化的部门法研究等5个方面,但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对法律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则存在着含混的局面,甚至往往忽略了法律文化这个概念提出所具有的根源层次的意义,这反映了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着重大的缺失之处。笔者试图通过对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法律文化理论研究中的分歧进行讨论和评析,从而更加明确法律文化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空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术语,但中外学者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文地理、都市研究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概念与界定历来存在诸多不同表述。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空间"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其发展和应用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文化空间"不只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而应该在更宏大的视野和框架之下阐释这一术语的多重概念和复义内涵,同时也要反对那种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空间的"泛文化空间"论。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性理论角度下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阐释,叙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关系.从现代性的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重视"黔中文化研究"的科学价值取向维度,符合学术规范正确阐释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文化区域"与"文化研究"三个核心概念内涵,并科学应用于"黔中文化研究"的学术实践,可持续推进"黔中文化研究",为渝东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文章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力图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农村环境法律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环境法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文化视角,对农村环境法律文化建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在农村环境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制度特征,必然会对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探讨法律文化的概念,其次具体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建设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最后针对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变革,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的萌发期.本文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文化哲学缘何而生,成就何在,有何缺失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着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创建文化品牌这一举措,描述了普遍存在于南方诸多少数民族中间的"三月三"节日如何被打造成为推动县城经济成长的文化品牌的过程.通过对这一民俗变迁的剖析,阐释现代化进程中,畲族民族文化事项被拆解、转借、拼接以及再生产的过程.本文运用"文化嵌入"理论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讨论文化嵌入的经济路径、制度路径和文化路径.同时推翻传统意义上人类学对于"文化"的封闭式解读,用动态的视角分析在以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如何被结构性地"嵌入"到拉动经济为主旨的战车之上,成为被建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不能忽略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问题.面对现代型的国家制定法的冲击,民族民间法将怎样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呢?本文试图从分析传统的少数民族的法律形态以及法律文化的特点入手,借用法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分析进路,对少数民族法律的转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民族民间法向现代型法律的转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本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为形成手段性质的文化的迫力——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和广义的教育——与巴文化之间的相互需要的考证与分析,阐明作为三峡文化的源头与内核的巴文化在至少800年之久的历史时空中得以演生与绵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受到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序公正以及与程序公正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约我国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提出程序公正对建设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摒弃传统法律文化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不断完善程序公正理论,从而推动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一、“无讼”的渊源“无讼”是存在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及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属于精神和理想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界的和谐进而追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在社会关系领域里便体现为“无讼”。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无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修身”、“和”等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思路,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无裨益。然而,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观念上的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使得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正价值难以得到实现。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入手,分析传统法律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传统法律文化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传统法律文化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世纪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儒家法文化便受到西方法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冲击。然而,在这一百多年里,儒家法文化并未因此冲击而消失。而反思一下当前法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进行法治建设是不能割裂传统的;而且儒家法文化中也含有很多合理内核,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儒家法文化也在发展。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儒家法文化,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传播是各国了解及借鉴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前提,而政治、经济交往、法律移植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是法律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近百年来,学习、吸收西方法律文化,使中国刑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法律文化传播大大缩短了中国刑法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刑法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刑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白鹿原》中的一个事件的分析表明,法律文化的多元可能导致法律意识、心理层面和法律行为、法律实施方面的混乱和冲突;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利益、需求的多元性,是引起矛盾的深层原因。法律文化从混乱走向融合的途径,是以"理解、对话"去取代"消灭、征服"的认识模式,以现实的、多元化的眼光和慎思,去处理法律多元情形下的种种矛盾。但这些矛盾的解决,最终还取决于需求和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背后包括生活情景、经济条件在内的社会条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变法修律,是通过参照域外先进法律文化来完成的。在输入域外法律文化时,晚清经历了一个选择过程。最终选择以大陆法系为参照法系、以日本为参照对象国,优先输入公法文化,再逐步引进私法文化,实现了中国法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晚清政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晚清在输入域外法律文化时所作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