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王琼  罗布 《西藏研究》2009,(5):60-67
唐卡是西藏的独特艺术,不仅蕴含着藏传佛教的深奥哲理,更折射出藏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文章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唐卡“万有图”中的九宫、八卦、十二属相进行探析,旨在发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子,展现藏民族非物质文化基础及独特的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2.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访问西藏拉萨时,曾在藏医院见到一套古藏医彩色挂图,这一历经百年风雨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使韩素音十分惊奇,她认为这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彩色挂图,藏语叫“唐卡”,意即可以卷起来的挂图。“唐卡”,源于何时,准确的说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大约在1200多年前,在西藏就出现了各种“唐卡”。其中有一种藏医学“唐卡”,类似现代医学院校教学用的解剖挂图,究其历史也很久远了。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位天才的医学家,名叫宇妥·元丹贡布,由他主持带头,汇总了各派藏族医家的行医用药经验,编写了一部名为《四部医典》  相似文献   

4.
目前存世的历史时期绘制的扎什伦布寺全图并不多见,除了扎什伦布寺珍藏的两幅五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唐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图描绘的是19世纪中期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貌,唐卡式样、写实风格,与存世的扎什伦布寺藏七世班禅时期的勉塘派绘画唐卡——扎什伦布寺全图高度相似。绘制者应该是西藏画师,制作或出自扎什吉彩。西藏唐卡的绘制者一般不署名字,其流传途径可能是西藏班禅年班、民间朝圣、官员携归、宫廷流出等官方或民间渠道。  相似文献   

5.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6.
甘孜新藏画画派的开创者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记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传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无可比拟的虔诚,对生活的无比热忱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而且唐卡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喜爱,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郭辉  张鑫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67-168
色彩的运用是唐卡绘画的独特之处.热贡唐卡又有其自身的色彩运用特点,将这一特点进行理论分析,从颜料的出处到最后在唐卡上色彩的应用分析,建立一套热贡唐卡的色彩资料库是很有价值的,在不断的整理挖掘中为今后建立热贡唐卡色彩数据库做支撑性材料.本文就热贡唐卡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规律性的色彩运用,为制作资料库做了初探.  相似文献   

9.
<正>和亲作为我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其中,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和亲书写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她们为增进唐蕃友好以及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为各族人民所传颂。金城公主在文成公主之后70年再经唐蕃古道入藏联姻,在西藏生活了近30年。为纪念和赞颂其功绩,西藏人民将她的故事描绘在宫殿壁画和精美唐卡画作之上,如布达拉宫的清代金城公主观镜壁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岩画和唐卡绘画作为极具藏民族传统特色的绘画遗迹和绘画艺术样式,虽然在特征、类型、产生时代等方面有所差异,但相同的地域性和内在延绵的精神倾向又使二者之间在产生原因、表现题材及表现形式和绘制技法等艺术属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解读和研析这些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和体味藏民族绘画艺术动态的嬗变轨迹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不仅是噶玛噶举派的宗教首领,而且还是西藏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本文在综述近来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其传世作品和文献,对其笔下唐卡中的汉式风格作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鸿蛟  王瑞雷 《中国藏学》2023,(5):48-57+2+213
罗汉图像是汉藏佛教艺术交流史上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文章以拉萨大昭寺所藏十六罗汉组画唐卡为切入点,结合一批14—16世纪藏传佛教罗汉组画唐卡与壁画图像遗存,还原并勾勒出一种学界鲜为关注的、受宋元时期中原内地罗汉图像范式影响的西藏早期罗汉图像样式。这些图像在图像特征与罗汉排序上均十分一致,均为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的组合,布袋和尚,也即哈香未列其中。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西藏现存此类罗汉组画绘制年代最早且纪年相对明确的遗存,分别是建于1390年和1416年的江孜宗山法王殿与拉萨哲蚌寺措钦大殿三世佛殿两处壁画,即至晚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此类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组像即已形成并流传于西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西藏美术的发展为主题,对藏族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弘扬,新唐卡、布面重彩、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非架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参与,女性画家和现代职业画家的出现等现象加以论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美术家通过学习和探索,创作思路变得逐渐清晰和开阔,创作手法更趋成熟和多样化,在西藏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藏有多少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符号?布达拉宫、大昭寺、酥油茶、转经筒、磕长头……究竟有多少,大概谁也说不清楚。当然,唐卡以其丰富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也应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5.
妙因寺万岁殿外回廊壁画是明初重要的藏汉佛教美术遗存.以往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西壁佛传壁画内容及风格源流的探讨方面,尚未对北壁东段《一百本生传》壁画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辨识,同时也很少探讨其画风和画稿来源等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藏汉文献和目前所发现14世纪在西藏(尤其是卫藏)地区流行的相同题材唐卡画作,对此进行探讨.经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该铺壁画在全画的整体构图和具体各个佛本生故事画面的图式特征方面明显受到了这些唐卡画作的影响,并由此认为,该铺壁画的画稿应是从西藏带来.从该铺壁画所呈现出与东、西壁汉传佛传壁画相一致的技法特征来看,该铺壁画应为一组同时也绘制了东、西壁壁画的汉地画家所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主席唐卡画像 高103.5厘米,宽74厘米。1954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敬献毛泽东主席的礼品。上面绘有9幅反映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为西藏人民做好事的图画。其画面以金皮包裹,上刻祥禽瑞兽、“八宝”图案,并刻有献词:敬爱的毛主席,永远跟着您,建设新西藏,建设伟大祖国。2003年8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面反映我国西藏社会历史变迁的大型展览—雪域的脚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展览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和见证实物详实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睡,地域辽阔风光绮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7.
资讯     
“中国西藏文化周”亮相泰国“中国西藏文化周”2003年12月5日在泰国揭幕。本次活动通过西藏歌舞表演、图片唐卡展示、藏学佛事交流,影视剧展播等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向泰国人民展现西藏雪域高原的历史变迁、深邃文化及迷人风光,并同时庆贺泰国国王76岁生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4日致信中国代表团:此次“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对于进一步增进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将发挥重要作用。泰国总理他信也致信祝贺这一重要活动取得祝圆满成功。(鼎波)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  相似文献   

18.
何永之 《民族学刊》2023,14(2):128-135, 164
西藏历史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高超技术,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人与自然之美是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追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是西藏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而依山临水则是西藏城市人居环境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和灵活运用。西藏是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地区,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以后渗入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西藏重要城市和寺庙建筑具有非常特别的神圣和庄严之美。西藏的自然景观奇特壮丽,天地之美形成了藏族人居环境的色彩之美和对人居环境美化的特殊追求。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共同塑造出了藏族对人居环境的审美观念,这对当今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极为宝贵的启示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大慈法王像缂丝唐卡源自明代,采用中原地区传统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表现的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上师、汉藏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唐卡纵109厘米、横64厘米,现藏于西藏罗布林卡,为国家一级文物。释迦也失(1354-1435年)系拉萨蔡公堂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宣德九年(1434年)两次赴京觐见明朝皇帝。“大慈法王”便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其授予的封号。唐卡画面上,释迦也失造型生动、传神写实,头戴金边五佛宝冠,头部后有佛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