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间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翻译主体间伦理的构建:真善美的和谐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译者通过对话方式构建主体间人际关系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守再现、服务、交际和规范等伦理,求真于原文作者、求善于译文读者、求美于文化"他者"以及求和于赞助人.译者应该坚守真善美的伦理诉求,才能走出伦理间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伦理困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广告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阶段到原文本理解、研读阶段,再到原文本阐释、译文形成阶段,译者与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等各主体之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译者主体更要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可有效地用于解释译者、作者、读者、编辑这些翻译主体间的关系。其中,译者是最具主观能动性主体。好的译者能克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妥善处理主体间关系,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精神。只有忠实原作内容,和谐传递原作信息的译作才有望立足市场,行而久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将双语词典翻译混同于普通翻译,很少对双语词典翻译的特殊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主体间性关系切入,阐述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译的特质。此研究认为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主体间性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语言集团之间以及英语权威和英语初学者之间的两重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即(1)目的语言高度概括、抽象,具有明显的中性化特征;(2)词目翻译排斥使用省译法,等值词和解释性短语并用,大量使用括注;(3)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编译。  相似文献   

7.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和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1.
试论构建和谐的市场主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主体之间不再是相互对立、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我国改革过程中,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了平等相处、公平竞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当前,消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赋予其真正的平等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完善、构建和谐的市场主体关系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 ,因而没有意译的介入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的顺利转换 ,同时文本的独立性以及内容对形式的依赖又要求我们更多地使用直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它们虽然在形式上不同 ,却共同服务于同一翻译目的。直译与意译的相互结合及交替使用才是翻译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商标本身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必定受到特定文化及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必须高度重视其所代表的深刻文化寓意。因而中外商标翻译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外,还应注重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与时代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现阶段国内外对视角转换、主述位、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成果入手,指出目前汉英翻译尤其是汉英散文语篇翻译中主语选择与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模式转换研究基本空白,文章选择《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例子,阐述主语选择的三种情况:保留原文主语、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重点讨论了汉英散文翻译主语选择中的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经对比分析发现:当保留原文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不变;当需要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发生转换,主要有四种模式:平行型、延续型、派生型、集中型。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译学界在理论建设中存在着"执古"与"骛外"、"空谈理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诸种不良现象.翻译理论工作者应立足本国翻译理论,紧密联系翻译实践,使理论对实践真正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体系进程.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创造力的强大动力,是缓和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体系、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关系不断调整,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相伴而生,阶层关系还处在形成和调整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政治权利保障不平衡、社会地位不对称、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原因,导致阶层关系出现矛盾。要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