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已婚居民中存在家庭暴力 ,但不普遍 ;婚姻纽带非爱情而是责任和义务 ;1/ 3的已婚居民表示 ,若有再次选择机会将不再选择现配偶 ;“性生活满意”还未成为婚姻生活质量的标准 ;人品和性格被视为择偶的重要指标 ;“男女同主外、共治内”的夫妻模式已成为共识 ;对重婚坚决反对 ,但对第三者持宽容态度 ;普遍认为生一个孩子好。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穆斯林的经堂教育过去不重视圣训的学习,所以,圣训在我国的研究和翻译起步比较晚,随着中国穆斯林学者广泛接触圣训,才有了圣训的翻译。本文试图把20世纪以来民间和官方出版的汉译本“圣训”的特点、翻译的意义作全面介绍,同时也指出这些汉译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引起各界穆斯林及伊斯兰教研究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其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中间主义”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思想渊源,秉承伊斯兰文明公正包容、中正和谐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和平中正的价值理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主张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思潮已然成为当代伊斯兰世界主流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 ,有一份丰厚的优生优育的文化遗产 ,这就是古代“正本”的优生观。“正本”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关于早期教育的理论核心 ,摘其要点而言之 ,即 :同姓不婚 ,择偶重视本人及家世 ,反对早婚 ,主张优生少育 ,重视胎教 ,提倡早谕教。今天我们研究“正本”的优生观 ,将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圣训与《古兰经》同为伊斯兰立法渊源。《穆斯林圣训实录》系圣训的主要经典之一,它在伊斯兰教中地位举足轻重,其辑录者伊玛目穆斯林·本·哈贾吉是著名圣训学家,也是圣训学奠基人之一。《穆斯林圣训实录》既是圣训集,又是最早的圣训学典籍。它为日后兴盛的圣训学奠定了学术基础。透过穆斯林不凡的学术生平、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对其《圣训实录》的介绍,对缜密的圣训学作一管窥蠡测。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教育的扩张与女性就业率的增加等,女性在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与收入等方面与男性之间的差异正趋于缩小.这意味着人们的择偶观念应由“男高女低”向“男女同等”演变.然而,男女在择偶时多还固守“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这就使得甲女面临更多的择偶难题,剩女问题便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7.
晚清实录、圣训纂修是清代实录馆常态化的工作。翁同龢在宣宗、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翁同龢以帮办总纂官、总校官的身份,全力从事实录编纂和恭阅圣训的工作,在实录、圣训的体例设计、史料征引、人事安排、实录编纂程式、赏叙机制等方面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实录馆运行的实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圣训学是随着对"圣训"的收集、整理、考证、甄别、研究而衍生出的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的圣训及圣训学研究自20世纪以来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中国圣训学研究现状做了详尽梳理,并就今后圣训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相似文献   

10.
圣训注释是圣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对圣训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和阐释。穆斯林学者对圣训注释的重视从收集圣训时就已开始,其后出现了卷帙浩繁的注释作品。这些作品在遵守相应的注释规则的同时,也各有特色。有注重词语解释的,有注重教法律例的,有关注意义的,也有关注传述系统的,不一而足。对于圣训的研究,仅局限于翻译是不够的,在圣训翻译已取得一些成绩的我国学界,适时推出相应的圣训注释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离婚自由是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制度,反对轻率离婚是婚姻家庭领域的一项道德要求和规范。既要防止因反对轻率离婚而限制、剥夺当事人离婚自主权,又要防止无成本离婚而引起的滥用离婚自由。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本质上是个人的私域领域,然而,由于涉关社会秩序稳定、充当社会"缓冲阀",又被纳入到公共领域。婚姻家庭在公共领域中体现为国家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过程的一般特征,可采用"输入—输出"分析。在输入端,近代以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致使婚姻家庭在公共政策输入时有所异化。在输出端,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异化为"假结(离)婚"、"巨婴"、"啃老"、"婚姻不忠诚"、"昂贵彩礼(嫁妆)"、"婚姻仪式杂乱"等问题。婚姻家庭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输入—输出"中社会公众对婚姻家庭公共政策的有限度参与导致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婚姻家庭向往自由人际关系,意味着国家的适当介入可有效促使婚姻家庭公共政策改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 2 1世纪的全面发展 ,不仅对我国婚姻家庭及婚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为婚姻家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2 0 0 1年 4月 2 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深刻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发展的客观现实 ,是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和提高婚姻家庭质量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汉字“归、家、室”所反映出的婚嫁习俗 ,说明这些婚姻形式主要是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年代 ,它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要形式。该形式以男权为主 ,女嫁到男家。女以有夫为有家 ,男以妻为室为家。并非人类社会学家所论述的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偶婚制 ,即婚姻关系不确定 ,男到女家的走婚或夜访婚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安身思想是王艮"格物"理论的延续.王艮的"格物"说并未停留于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而是融入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内容,鲜明而大胆地提出了更为关注自我、关注人自身的"安身立本"说,阐发了保身、尊身等一系列思想,表达出一种强烈而自觉的拯民救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泰州后学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婚恋观包括择偶观、婚姻观与性观念三部分,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其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厦门青年在婚恋观在总体上呈现为择偶观多元化且有主流发展趋势;婚姻观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面临新的挑战;性观念走向宽容开放的趋势,针对这些特点从社会、家庭与学校和青年群体特点这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引导青年婚恋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不仅是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涉及个人生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制度安排的重大社会改革,更是中国妇女人权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新《婚姻法》颁布后,中央人民政府运用教育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从上至下开展了全国性的宣传、教育以及严惩犯罪行为的活动,积极健康的婚姻新风尚开始出现。《婚姻法》颁布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封建婚姻观念和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少地区仍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婚姻现象存在,甚至有不少妇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说明,现代婚姻制度的真正建立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浅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食尸葬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奇特的分食死去亲族尸体的丧葬形式——食尸葬。食尸葬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之上,其目的也是为了取悦死者的灵魂,只不过它采用的是比较特殊的方式。食尸葬巩固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传播场”,在这里原始的互助观念、家族血亲观和辈分观、家族的婚姻观念和灵魂的永生观及少数民族民间口头传说均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