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培养目的、方法和途径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辅导员作为创新人才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会大有所为。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论述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特征,分析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所在,最后指出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开发作用。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结构,同时要积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温雅 《人才瞭望》2023,(15):35-37
<正>创新精神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灵魂,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完善民生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推进构建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目标之一,其完成前提就是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多数源于高校培养、企业培训、政府和各类个体经营商户扶植。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近几年,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校所重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多年来,我国高校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拘一格,多渠道、多方位出击,走出了一条吸引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的战略之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培养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有关各方对其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国高校必须慎之、重之,切实搞好科技实践创新的人才及团队的培养工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培养为主题从科技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培养两大方面做出具体的探索,以期能够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高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如何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国际人才交流》2013,(7):10-10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验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实验课不仅奠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基础,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高校实验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处于新时代的发展大环境下,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制度、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创新人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知识创新属于创新中的基础所在。大学时期是学生汲取知识、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想要达成知识创新目标,则必须由高校开始,通过教学的多方面创新,以搭建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与途径,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及相关策略展开深入且细致地探析。  相似文献   

10.
<正>财经类院校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保障,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转变,金融应用型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意义与现状为研究切入点,找到符合新时期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希望为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提供帮助。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而言,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金融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出现,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培养和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将实现二者融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切入,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但是如何根据时代的要求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便成为了许多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主要定位于栽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课堂的教育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大工程观的教育理论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所处的环境,为优化我国高校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体系,提倡因材施教,构建创新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3.
董晴睛 《人才瞭望》2017,(14):77-78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注重高校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间有着目标上的相通相融性和相互的助推作用,鉴于此,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笔者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提出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耀稳 《人才瞭望》2017,(12):47-49
在廊坊市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背景下,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适合廊坊发展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总体目标,即在新型人才观的指导下,改革高校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建设有利于廊坊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处理好自身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推动廊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承担着为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要从理念、文化、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理念是"指挥棒",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改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校园文化是"营养素",要坚持建设学习型、学术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制度是"护身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程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对于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培养有国际竞争力、通晓国际规则、能解决复杂国际工程专业问题的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出发,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并从四个方面重构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院校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唯有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全方位纳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从质到量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新型高职院校建设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与创新创业基地教育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卷首     
我国继续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力度为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力度,国家外国专家局将继续推进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积极参与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与科技部合作,重点支持已确定的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强吸引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继续与中国科学院加大力度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