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王丹 《北方论丛》2015,(1):53-57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5.
卢梭对于"文明与异化"等社会问题做出的反思与批判,赋予了"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意义指涉,尤其是他对于科技与道德等二律背反现象做出的深度思考,为解决当下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中的问题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张力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具有反思性与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日常社会经验的超越;二是审美现代性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实现由封闭向敞开、由空间性向时间性的转换;三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边界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体现价值观照的当下性,而非物质膨胀的当前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批评作为重新回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 ,它的可能性如何证明 ?当年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外部批评的指责是这样脱离了文学本身 ,那么文化批评有多少为自己加以辩护的理由呢 ?本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以及它的言说的有效空间三个方面 ,对于文化批评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并且认为 ,文化批评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对待文学现象 ,而是更这重于对于文学研究提供思想的解剖刀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进入中国大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文章和著作不可谓不多,它在开启中国学术界新的理论视野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混乱甚至一些常识的丧失。继续深入反思后殖民批评话语在中国本土的接受和应用情况,是急需继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本专题选择对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有深入思考的三位学者的文章来谈这种起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的中国化问题。章辉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在全球兴起的原因和在中国流播的语境,并就文化交流和文化殖民问题,中国现代性的话语认同问题和后殖民理论对于学科建设问题发表了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吴泽…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文学"是当代生态批评与批评理论领域内的新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视角中,自然被剥夺了其物质形态而成为一种人类话语的构建;而在基要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视野中,文化过程则被简单地归入自然主义诸多假设之内。文化生态学试图折中二者的立场,它着眼于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并非试图将一方还原为另外一方。文学被视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探讨这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文学为现代文明的批判性自我反思提供了场所,同时也为创造性的文化自我更新提供了资源。这不仅是一个主题定向或内容问题,而且是立足于想象性文本的审美过程问题。在此意义上,文学被描述为更大的文化话语系统中发挥功能的生态力量。从美国文学中选择的三首诗歌和一些叙事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新概念及其思路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9.
刘诗宇 《理论界》2013,(9):138-144
中国经验,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内核;中国经验的表达,是当代文学走向自立的不二良法。然而如此重要的中国经验表达,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巴赫金的理论,一种叫做复调话语的叙事形式横空出世。西方的叙事形式,看似与中国的经验表达水土相异,然而实际上却有可能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钥匙。本文将试图分论中国经验的复杂性与复调话语的艺术特性,并将二者结合,辅以当代文学中莫言等作家的创作实绩,探讨复调话语对于处理中国经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宏辉 《天府新论》2008,(5):131-135
"批评话语"是一种与"批评"概念、批评实践有内在关系的,并与一般知识话语、理论话语、独立学科话语相区别的话语类型,是一个近现代话语现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言说性质、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具有与现代文化、现代学术内在关联的知识文化品质;其内在于文学知识活动的两个层面基于文学、文化的现代建制需要而融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批评话语整体在文学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知识思想核心的位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现象及论断的有关学理内涵蕴蓄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新风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不仅言之有物,富有锋芒,而且深刻地把握了批评对象的实质;二是既有鲜活的审美感悟,也有理论深度,是批评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三是追求真理,反对和抵制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主观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13,34(2):108-111
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忽视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恐怕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难以企及19世纪俄国伟大文艺批评家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原因。那种忽视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的倾向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世界观的矛盾所造成的。有些文艺批评家的世界观的矛盾则是中国当代历史碎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张永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这就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切实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等。江守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两个方面,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主要继承发展了历史标准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演变成文艺政策,此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审视与反省。胡亚敏认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出的艺术生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审美属性的这一论断,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清醒地认识艺术生产的这一特殊性,对当代中国文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水平 《社会科学》2006,(10):155-161
文化诗学是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批评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一种显学。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当代美国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周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46-150,160
目前的网络文学评论面临如何纳入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难局:职业读者没法启用惯常的文本批评方法;媒介要素对网络文学流通的作用远大于作品生产,媒介批评在市场供需原则之外无所建树;大众趣味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当代市民社会的多元与混杂,专属的标准审美体系的引领作用日益式微。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借助媒介批评带来新方法,通过市场原则下的文学制作人角色带来新任务,认同大众趣味的混杂不是降低文学的品格,而是将文学拉到更现实、更接近读写真相的新位置。在表达复杂的当代经验这个目标上,网络文学批评和传统职业文学批评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努力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19.
残雪的系列批评在当代文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但大多数论者在论及她的这类文字时,更多地将之视为进入其小说迷宫的经验性参照,无形中遮蔽了它们作为一种独立自为的批评文体的事实。事实上,残雪的批评具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她以特有的解析方式确立了其主体性批评的言说范式。但残雪将人的心灵世界作为艺术阐释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核心,也导致只见心灵而不见其它的自我封闭。走出自我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直面当下文坛,这应该是残雪批评走向更加成熟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