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者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厦门贸易中心出现的特殊历史背景、其在厦门贸易的困难及其一直致力于在广州建立商馆的努力等几方面分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指出这一转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19世纪20~30年代英商在广州与澳门船赛资料的发现,刷新了目前学术界对西方体育尤其是西方船赛在中国最早传播起点的认识。资料显示,这段时间在华英商船赛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东印度公司举办的船赛、鸦片船只测试赛和"广州划船俱乐部"组织的船赛,第二种仅作为一种过渡,以第一和第三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经济的角度.实际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过一定作用,只是学界鲜有论及.本文将通过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出版活动的考察为中心,揭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英殖民主义者已与广州、宁波、天津等地有通商关系,并开始觊觎上海。早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65年),英东印度公司的毕谷曾建议英政府进取上海。1832年东印度公司派林特赛乘帆船“阿玛斯特爵士”号,由澳门出发,经厦门、福州、宁波等地来上海,这是到上海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 ,西方商业殖民势力纷纷东来 ,贸易成为它们在外交手段之外 ,开启中国大门的利器。首先是葡萄牙人 ,然后是西班牙 ,还有荷兰、英国和北欧国家的公司 ,先后成为对华活跃的贸易商。本文试图勾勒一下 16~ 18世纪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 ,以便于我们理解鸦片战争前中欧关系的发展走势。一、葡西的澳门贸易中葡贸易主要通过澳门进行。自万历六年(15 78)广东地方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于每年夏、冬两季定期到广州贸易后 ,直到 16 40年 ,葡萄牙人都被许可在广州贸易。葡萄牙人贩运至广州的货物以胡椒为主 ,另有欧洲毛纺织品 ,印度的琥珀、珊瑚、…  相似文献   

6.
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基本上以商贾、军僚、传教士为主,他们成为这一时期中英外交活动的主体。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由于谙熟中国语言与文化,往往充当商业乃至政治的世俗角色。"传教先驱"马礼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考析马礼逊出任澳门东印度公司译员、参与中英冲突交涉、作为阿美士德使团秘书访京、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秘书兼翻译等史实,对其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中之重要作用予以粗浅阐释。  相似文献   

7.
[提要]西洋参与中国人参系同科属的珍贵药用植物,原产北美洲,最早由法国人从加拿大采集出口中国,然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北美人参的经营,但都输入量小且时断时续;美国人立国后,成为西洋参输华的主力,西洋参遂得名"花旗参",成了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重要货品,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历久不衰地奠定了鼎鼎大名,拜西洋参与茶叶等物品交换所赐,太平洋上"最年轻与最古老的两个帝国"建立起了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1834年前的对外貿易操縱在东印度公司之手,当时貿易情况曾由外人摩斯根据东印度公司档案,编成《东印度公司对华貿易編年史》一書。自1859年到1867年間我国海关有《中外貿易统计》年刊(Returns of Trade 1859—1863;Customs Annual Reports 1864—1867),但記載并不完整(如鴉片进口数字大大低于实际数字),統計并混入中国各埠間的貿易。直到1868年后,我国始有較完整的海关貿易册,記載对外貿易之数量与金额,并有按貿易港口与国别的統計。所以一般研究我国对外貿易都自1868年后开始。1834年(即东印度公司被英国議会撤销垄断权利的一年)到1867年是我国对外  相似文献   

9.
那一艘外国商轮第一个到达上海,历史上记载不尽相同。有的说是1825年英轮嘉艇号(The Jar-dine),有的说是1832年东印度公司林赛所乘的阿姆赫斯脱号(Lard Amherst)。其实这两艘船都不能算是第一个到上海的外国商轮。嘉艇号确是1825年到我国的,但它航行于广州和澳门之间,从事旅客及邮政运输,并未到过上海。阿姆赫斯脱号于1832年由林赛(H.E.Lindsay)率领,从澳门出发,沿着我国海岸线航行到了上海,但当时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只允许在广州进行,所以没有任何商业行为就离开上海到朝鲜去了。好多史书认为第一个到上海的是麦都萨轮。然而在时间上,船名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学术探索》2007,(5):85-90
近代边疆危机与中国的近代化息息相关。1792年,英国政府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窘状,派出负有使中英贸易正常化使命的谈判代表马戛尔尼,但东印度公司在刚结束的中廓战争中的均势政策影响了清政府对马戛尔尼使团的态度,固守传统理念的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政府提出的开埠通商、贸易自由化的提议。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遭遇了挫折。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澳门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澳门并持续发展。这一时期,澳门主教区成立,天主教各大修会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等纷纷驻足澳门。澳门天主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澳门成为各修会对中国及远东地区传教的基地,使远东地区天主教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坤尧 《云梦学刊》2003,24(1):55-57
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只有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由葡萄牙人管治了四百多年,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色彩。可以利用相对的观念来分析澳门文化特点,一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讨论澳门文化的混血身份;二是“小国寡民”的角度探讨澳门处在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强邻之间的生存;三是从动感及静态的角度探讨港澳的不同及澳门特有的城市品味。从而分析澳门在大中华文化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建华 《学术探索》2006,(4):138-144
澳门语文小品文是澳门散文园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于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尤其在回归祖国前后的港澳社会的特定语境中,澳门语文小品文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梁笑梅 《南京社会科学》2012,(7):129-134,142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的美学价值,这种研究理念和观照域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的研究是一种拓展,也是华文诗学发展的自身需求。如果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置身于有意义的地理空间中,并以动态的眼光观照诗人的籍贯或占籍、诗人的区域流动、诗人的心理地理、作品的描写地理和传播地理等,那么这对于打破较为静态、单向、平面的研究无疑是有启发性的。通过地理学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不同于中国大陆诗歌的规律:诗人籍贯地理与活动地理之间的普遍差异性,诗歌描写地理与诗人活动地理之间的明显参差性,诗歌创作地理与传播地理之间的巨大反差性。  相似文献   

16.
张剑桦 《学术探索》2009,(2):125-129
澳门当代文学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浸润和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澳门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一些文学精神,比如对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不断增进当代意识;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自由的审美创造精神;甘得寂寞,潜心创作,满足实现自我的精神需要,等等。本文拟结合澳门当代文学发展态势,联系澳门文学创作具体实践,试图概括、归纳出澳门当代文学的部分特质,抽绎出澳门当代文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冀望对研究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向,特别是研究中国地域或区域文学,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7.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澳门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中西文化融汇、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黄色文化与蓝色文化互染。历史是文化的源头,澳门文化的特点在澳门余年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澳门文化特点反映在诸多方面:400宗教方面,语言方面,建筑方面,风俗方面,文艺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会话活动类型是语用学新兴研究范畴,是对会话的动态语用研究.记者招待会是一特殊会话活动类型,本文试用会话活动类型理论解析并验证该理论对汉语语料的阐释力.具体实例分析的结论是肯定的,且发现该会话活动类型的一些特点,对语用学该领域的理论验证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哲学现状、问题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中西马哲学专家论坛第一次会议在桂林召开后,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深圳大学在深圳共同召开了中西马哲学专家论坛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新开展。我们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新时期哲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中西马哲学开展成功对话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最广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它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借鉴全人类的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从不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思想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新世纪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融通的发展态势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会后,我们根据会议发言,组织了这组文章。在本组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谢地坤研究员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发展机遇仍然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中提出未来发展的合理构想,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