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目前流行的"以人为本"概念的模糊性,有必要对这种存在的现象求其"是".提出"人"仍在途中,以避免在一定历史存在中的人或者群体做出一种从自己的规定性出发的幻想和意识形态要求,使我们的思想即存在陷入混乱,积聚着新的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或大地的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2.
段志平  马俊峰 《河北学刊》2012,32(4):164-167
霍布斯与洛克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特殊的人",但其市民社会始终被吞噬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进展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入手,揭示出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分裂与矛盾,从而使市民社会获得了人的"感性的活动"之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8):38-43
外语教育中"人的失落"主要表现在外语教育中学习者被"异化",并出现丧失自我、内在精神世界迷失以及疏离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等倾向。追根溯源,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认识论哲学观、工业化社会背景和传统外语教学模式。要引导外语教育中"人的回归",就要超越认识论哲学观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对现行外语教育的影响,强调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内在需求,回归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语言哲学是一门通过语言来揭示人的世界、恢复人的存在的科学,通过语言哲学的视角去关照外语教育,可以发现外语教育中"人的世界",即恢复外语教育中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对工人进行肉体规训的生命政治,展现了工人变成机器体系之"人手"的生存样态。以马克思的机器体系批判为切入点,以资本对工人的肉体规训为中介,我们可以描绘出从启蒙时代到后现代资本驯服工人的整个生命政治图景。启蒙时代的思想解放实质上是资本对工人的认知重构,以祛魅的方式确立工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头脑"。后现代消费社会则是资本对工人的精神物化,以个性解放的名义掩盖全面监护的实质,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主体"。人变成了人格化的机器,不仅作为生产性的机器创造剩余价值,而且作为消费性的机器促进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生产活动到消费活动,从物质活动到精神活动,工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处于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全面监控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性质上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批判哲学,批判的目的是澄清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前提,划定技术批判问题上的两条界限。马克思追问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形式,揭示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联性,揭示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三种不同类型和特征的"人类生活世界样式"。马克思区分了技术本身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形式及方式,提出了未来社会"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理想,划定了与实证主义、浪漫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相似文献   

6.
利益伦理主要在于揭示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无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无法准确把握利益伦理之要义。既关注个人利益追求又注重社会道德、社会责任与社会贡献的"社会人"利益伦理与现代法律精神契合支撑,为建立完善的利益创造、分配、调整与矛盾化解体系提供了有益的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善于揭示人类良心及人类社会的悖论而著称,其作品<罪与罚>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小说的艺术描写中心直接指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进行精神酷刑式的拷问.笔者通过对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社会景象和"景象的社会"分析,提出了作品所包涵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探讨其中所透露出的信仰沦陷危机.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认为,作为活的伦理世界的人类社会存在着"神的规律"与"人的规律"。个体的人应当从服务于家庭精神的状态向服务于民族精神的状态转化。"法权状态"中个体的伦理行为既不仅仅趋向于"家庭精神",亦不局限于趋向"民族精神",而是通过遵循"正义"行为实现一切个体原子的实在本质,来趋向于作为世界主宰的"普遍精神"。趋向于"家庭精神"一趋向于"民族精神"一趋向于"普遍精神"便成为社会中个体的人成就"道德自我"的三个环节和步骤。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通过"概念"的自我否定,揭示了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但由于其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性最终遭到了窒息.马克思通过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自否定"精神,来分析资产阶级社会"抽象成为统治"的实质,揭示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共谋"关系及其自我否定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以"资本辩证法"实现了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扬弃.  相似文献   

10.
社会伦理何以可能?在精神哲学视域下关键在于澄清两个问题:社会是什么?社会的伦理构造是什么?社会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社会的伦理构造可以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获得理论证明:在法哲学中,社会作为由家庭向国家的过渡环节,它的真实内涵在于否定自身与超越自身;在精神现象学中,作为理性(精神)之客观性的环节,它最终要扬弃自己的矛盾的片面性而回归到精神的自身确定性,即精神的自在自为的状态,走向道德。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环节之一,其特性在于过程性、否定性与有限性。因而,"社会伦理"之目的就是在人之实践的意志与人之认识的意识之间如何实现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与动物关系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赋予动物大同或迥异的品质 ,其实表达了人类认知、审美下的精神理想 ,是其在创造、疑惑、欣赏及批判的感悟与体验中寻觅自身立足的精神家园 ,隐喻着人类共同的记忆和命运。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生活中,人的符号化,人际关系的虚拟化,人被互联网支配,以及人受制于信息环境等现象无不显示着互联网生活具有多面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创造互联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自由,自由是互联网生活的真谛。人们想要享受真正的互联网生活,实现网络自由,必须消除互联网生活的异化,重构互联网生活,回归互联网的真谛,构建合理的互联网规范。引导人们实现网络自律是人类实现网络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性",在哲学的范围内是一个假问题。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仅仅在科学视野内有效。实践本体论批评者大都未曾超出一种外在式的思考方式,即设定外在于实践的视角,从而有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和属人的自然界的匹分。这一匹分恰恰先行地解构了使本体论赖以成立的逻辑条件即视野的绝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逻辑矛盾。马克思哲学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了第一原因,而且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把这一终极的原初基础奠基于人的存在——实践,从而为人的实存与本质的历史分裂和历史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践观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已经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已转化为人与人化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揭示了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这对认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矛盾 ,把握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具有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秩序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锐军 《晋阳学刊》2007,3(2):20-23
获得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正是有了政治秩序,人类的公共生活才成为可能,人类才能维系和实现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旦脱离了社会、政治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政治秩序之所以可能是由人类的人性本质所决定的,这可以通过“人来源于动物界”、“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交往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六个命题来获得解释和证明,它们正好对应了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本性维度,共同为政治秩序的可能和建构提供了本源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汤因比认为宗教是人固有的本质之一。人类的崇拜形式可以归结为自然界、人本身以及绝对实在 ,相对应人类的宗教也经历了多神教、一神教和高级宗教三种形式。高级宗教在人类文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统一帝国的迫害以及哲学的冲击逐渐偏离了其中心 ,并在宗教制度偶像化中失去了民众的信仰。近代西方用技术取代了原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人的束缚,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保证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理性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乃是依据理想或理念的尺度来展开的,而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则是理性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性的批判也是人类理性依据自身的先验原则,通过寻求普遍性的理性法则,来为人类自身建立法度,从而展示其力量;理性的批判还是人类自身二重性的反映,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使人在崇高与卑贱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寻求崇高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理性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乃祝 《兰州学刊》2009,(10):133-136
人性问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点。文章在分析中西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观: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二是人性的生成性,三是人性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