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先进文化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先进文化,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源泉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民族文化则是养育和承载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民族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需要有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需要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更需要有付诸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4.
赵勇富 《学术论坛》2002,(3):128-130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 ,充分认识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努力造就凝聚和鼓舞人民为完成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社会精神气质和文化价值取向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培养民族振兴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亿自觉特指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当下对文化的觉悟与觉醒.通过对文化自觉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更将是一场深刻、全新、伟大的思想解放与精神再造.  相似文献   

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历史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宏伟蓝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民族主心骨的真诚期望。从延安时期毛泽东探寻“民主新路”,到习近平擘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宏伟蓝图,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相继找寻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并持续将这“两个答案”深深熔铸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以非凡勇气和毅力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功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形势新任务下,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要在道路逻辑中探寻“中国模式”、在理论逻辑中贯通“中国思想”、在制度逻辑中体现“中国之治”、在文化逻辑中彰显“中国气派”,从而更好地在坚守初心使命、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中充分展现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9.
赵景辉 《理论界》2004,(3):40-40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形成于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品格特征、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强调,这对于用民族精神凝聚党心民心,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  相似文献   

10.
廉秀君 《理论界》2004,(3):36-3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来源于爱国主义。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崇高事业,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英…  相似文献   

11.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版画艺术在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版画艺术从欧化倾向到大众化、民族化的过程集中反映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演变。考察版画艺术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与变迁,探寻在民族危亡的战火中根据地文化演变的历史,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启蒙与对立、激进与保守、个体与群体、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多元对立,进而凸现出根据地文化景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感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具有原创性的诗学专利权。走向现代形态的感悟汲取了新的时代智慧,不动声色而又无处不在地醇化着和升华着新的审美创造和知识体系。在讨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重建时,如对感悟给出积极的现代性转化,则不仅可形成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现代感悟诗学,而且能形成一种更为富于历史和文化穿透力的现代感悟哲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秦剑军 《兰州学刊》2007,6(1):68-69,177
建国以来我党人才战略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通过剖析我党三个历史阶段的人才思想,目的在于吸纳其宝贵经验,吸取其沉痛教训,充分认识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发挥出其"本虚而实"的作用。"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的文化状况,其病在于有"解构"而乏"建构"。儒学"以身体道"群体的失落,心性儒学之"道问学"层面的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后革命"时代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性之"实"的教化方式的被边缘化,导致了切合民众生活之文化自觉和整合功能的缺失。返归历史文化本原以建立核心的教化理念和文化整合认同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已是势所必然。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中国学人应有足够的理论和文化上的积累与准备。  相似文献   

18.
太极文化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被视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所追求的是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价值取向。文章着重探讨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德龙 《齐鲁学刊》2006,2(6):37-42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