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儒家的中庸学说可多层面解读,从道德与伦理两个层面考察中庸的意蕴,道德的中庸并不完全等同于伦理的中庸,道德的中庸侧重德性,伦理的中庸侧重规范。我们辨析儒学的现代价值,目光应更多地投向儒家所主张的道德的中庸。  相似文献   

2.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3.
4.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不加分辨不利于伦理学、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网络具体问题的解决。本文从道德与伦理、个体网络行为与网络伦理关系、网络道德自由与网络伦理秩序三个层面,分别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各自侧重对象和范围,但就其形成与实现的现实性而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6.
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上,主张人的伦理价值属性从根源上是由天道所赋予,天道本身的"中正"决定了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儒家伦理思想从来都不局限于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它更加强调推己及人的家国一体情怀,寓于其中"诚"的伦理精神保证了此道德行为过程的真实性。反观西方伦理传统,道德属性的根据体现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伦理价值的标准表达为一种平和与适度;实践行为的追求则落实在个人的幸福生活之当下;行为举动精神又贯穿着"自由意志"的希腊传统。在如此语境下,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呈现出一种差异与融合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原始儒家在《中庸》中所倡导的生命伦理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思想有:中和、时中、智仁勇是君子个体人格的主要美德;经营五伦、笃行孝道、依礼行事、为政治民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式;天道至诚、学达性天、至德无文是君子心仪的人生终极信念。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与道德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伦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国家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的管理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管理的思想基础是道德管理、道德教化,其中的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如:仁爱、仁义原则,贵和、和谐原则,惠民、富民原则,重视教化原则等。此外,重视对为政者即管理者的道德管理,即重视对为政者的道德人格要求,重视对各级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是儒家道德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庸》表面上拒斥极端,主张适度,实则不然。它遵循差异优先于平等的原则,固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藩篱,忽视人的平等与联系,推崇人的差异与对立,乃至陷入相互伤害之困境。有鉴于此,新中庸之道秉持平等优先于差异的原则,尊重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人性差异,主张勿伤害的底线伦理。在新中庸之道这里,勿伤害既是个人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制度的基本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10.
德性伦理和规则伦理是西方道德传统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和实践模式。二者的分歧成为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德性与规则、古代伦理与现代道德以及正当与善的不同理解上。如何整合对这三组范畴的不同理解已经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2.
从德性理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既有一般伦理学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自然作为环境伦理学中最直接的对象,具有与人相似的生命特性,这是有德性的人将其道德情怀和品性投射于自然的重要原因。人的环境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间接性,这削弱了道德规则和规范的效力,稳定而内在的德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能保证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实行。德性的实践品性、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性决定了在环境伦理学中德性的现实性。立足于德性观察和理解问题,有利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也有助于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道德基础包含制度伦理和个人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制度层面上,法治的人道主义内涵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维护。对个人来说,自觉守法对法治的维系至关重要。制度的正义性配置有助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法律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通达的智慧,是道德境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德育中,德育目标应定位于主体道德智慧的培养,是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拥有高度道德智慧、依靠高度的道德智慧获得最大人生幸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韩国伦理道德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大量的文献材料分析归纳 ,指出韩国伦理道德的三大特点 :多元价值体系的支撑、注重实际问题和儒家文化传统根基。具体说明了不同特点的形成情况、表现、发展前景。最后 ,强调韩国的道德伦理 ,力图保持优秀传统与现代文明中的问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论立足于中庸的核心理念“中”,选取中庸的执中、和中、权中与现代方法论的对立统一、分析综合、质量互变相对接、联姻、结合而生成。它要求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对立面的统一时,求中同(统);在运用系统论进行分析后的综合时,求中合;在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量度变化时,求中度。这是一个新方法。它使对立统一、分析综合和质量互变摆脱二元思维定势,走出“突变哲学”困境,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同时,使中庸进入中同(统)、中合、中度的理想状态,实现了现代性转化,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道德在时间上产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经济制度革命的过程。中国革命道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政治和经济制度革命成功后上升为国家伦理。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伦理也将与时俱进,但中国革命道德仍是当代国家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中庸绝不是一种折中主义.中庸讲"时中",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它是一种实践理性,为"仁"与"至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体系.从字源学上考察,中庸的"中"是中正、恰当、合适之意,而"庸"则是"用",二者的结合是体与用的结合,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儒家中庸是一种关于至善标准和实践理性的哲学.这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中庸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契合为人类建设中庸普世伦理观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