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明  张淑颖 《民族学刊》2023,(5):1-15+118
苏轼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与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被贬黄州、惠州与儋州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与形成的关键节点。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精神创伤使他的思想变得多元,并兼容三教。苏轼沉沦下僚的坎坷仕途让他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百姓,作于黄州、惠州的诗文可反映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豁达情怀。被贬海南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的天然契机,他与黎族百姓比邻而居,相识相知,互相扶持,最终形成了汉黎一家、华夷同合的民族共同意识。在贬谪生涯中,苏轼与黎族人民平等交流,互相认可、彼此接纳、互相融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苏轼的民族共同意识。此外,苏轼在被贬三州内所作的和陶诗及编写的经典传著为其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注入了精神内核。这些创作表明了苏轼在精神上逐步隐逸田园,谦恭克己,爱民护民,自觉地与他们结为命运共同体。透过诗文我们已然可以看到苏轼真诚待民的高尚人格,而这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情结恰恰也是对民族共同意识最形象、最直观的演绎。  相似文献   

2.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受震惊文学史的"乌台诗案"所累,一代文豪苏东坡贬谪黄州,举目无亲,居无所安.寒怆潦倒的东坡似乎走到了人生绝境, 在六月写的别弟诗里,他说自己的生命犹如旋转中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 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相似文献   

3.
渤海族很早即接受汉文化,从渤海国后期到辽国时代,汉文化渐成渤海文化的主体.出身渤海望族的金代文人王庭筠才华卓绝,然人生偃蹇困顿,颇类汉族文士.王氏词即是其多舛人生际遇的心灵体验,其风骨内蕴,气格自高.具体说就是词中蕴涵着丰富而多侧面的孤独苍凉之感,词境以萧散寂寥为主,风格上具雅健脱俗之质.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语境下,作为少...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收录于《东坡乐府》之中。苏轼初入仕途时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乌台诗案后无端被贬,志向抱负难以实现,故其作品中充满了忧愤感伤与壮志难酬之情。但是苏轼并未因此与官场世俗同流合污,仍旧坚守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忧国忧民,希望造福天下苍生。苏轼是性情中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厚的手足之情、伉俪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他与朋友间的莫逆之交都带给读者很深的感动。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之后,苏轼并未走向消沉,其词作体现出达观超尘与乐观旷达的思想特质。本文立足于《东坡乐府》,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从宦海沉浮、情深似海、超然旷达三个维度探究苏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苏轼作为一代文艺大家,其影响不论对于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是巨大的.从古至今,学习与研究苏轼书法的学者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隐逸读书的一生,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可明显看出其对苏轼书法研究之深及学习所下的功夫之多.他对苏书的研究与继承,为后世学苏之人提供了学习之便,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多有体现。本文通过对赤壁怀古一词的分析,阐述苏轼思想中的"虚无"观、"人生如幻、心造万物"观、自然观,希望借此为研究苏轼及其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岑毓英     
年轻时的岑毓英就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22岁开始,岑毓英就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并开创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历史选择了岑毓英,他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挽救云南省于危亡之中.他除掉的只是少数的暴乱者,却拯救了广大的劳动人民.重整台湾防务,抚恤民情,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法战争中,他率部在临洮赢得了重大胜利,给法国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并为镇南关大捷奠定了基础.他依图勘界,为维护我国边疆完整和祖国的尊严做出了贡献.在西南民族地区,他兴建学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凭着天才的诗词创作,在以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光彩照人的形象,纵观其与众不同的人生,时刻散发着独特的女性魅力,温婉亦刚烈。李清照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描绘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与爱国情怀;诗词中展露的女性主体意识“清空婉约”又“压倒须眉”,不仅展现了创造天分和个人魅力,更体现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绽放。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东北各民族“诞生礼”俗探论张国庆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家族由此得以繁衍兴旺,民族由此得以发展昌盛,古来如此,一个人自娘胎中“呱呱”坠地,便表明了他人生之船已扬帆启航,因而标志着人生第一阶段开始的“诞生礼”即显得十分重要。当然,由...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又是对"在世"的精神把握.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自我需求追求满足与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的统一.这样,自我在自觉的基础上把普遍规范"己化",并在道德自由的空间里产生自律,因此主体意识的确立是道德自律的前提."以德治国"标示了道德上的自律,与主体意识确立一同倡导了人的解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扎西达娃的创作以1985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那么1985年以前的小说就是他的“早期创作”。扎西达娃的早期小说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就是他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由于扎西达娃具有很强的艺术开拓意识,他的早期小说中还具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如意识流、蒙太奇等,这为他后期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中国文艺史节点式的人物,他对诗文书画皆影响巨大。道是苏轼诗文书画理论的核心概念,对道家之道在苏轼文艺理论中的呈现构成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在他苦短一生所创作的七百多首词中,边塞词多达八十余首,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值得一提.纳兰性德笔下的边塞景物元不流露出浓浓的羁旅愁思和兴亡之感,同时,他在边塞词苍茫壮阔的境界中注入清新婉约的情思,在历代边塞词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有的全才,他对政治、历史、考古、民俗、医学、音乐、书法、画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他的思想,给后人以启发;他的遭际,引来者深思。自一九八○年以来,全国性的苏轼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三次,足见其在历史上及活人心目中的地位。“黎母山头自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欢同。”这是苏轼对少数民族地区风物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由衷的赞颂,体现了苏轼的民族平等观。勿谓这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使后来历南宋、元、  相似文献   

17.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两位才华杰出的人物.两住词人的词作都充满了真挚沉郁的感情,词风都呈现出衷感顽艳的色彩,情感意象的选择具有相似性,语言散发淡雅自然的魅力.二人词作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悲剧命运和相近的气质才华是他们词作神似和契合的原因.同时两人又各具独特性.作者试从二人词风入手,探求其同样悲剧人生下,愁苦的意绪中,所显示出的别样词风.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为一代文艺大家,其影响不论对于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是巨大的。从古至今,学习与研究苏轼书法的学者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隐逸读书的一生,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可明显看出其对苏轼书法研究之深及学习所下的功夫之多。他对苏书的研究与继承,为后世学苏之人提供了学习之便,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沈威峰,回族著名画家,现为苏州画院院长。他的画继承了“扬州八怪”和吴门画派及近代海上画派的艺术传统,题材丰富、造型简约生动,既传达出物象的现实感,更表现了抽象的生命感和空灵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沈威峰的作品中可强烈感受到他的主体意识,展现出一种充满生气和生机的生命时界,是其本真的精、气、神与浩茫宇宙相契合的真实写照。威峰的血脉与灵魂里浸透着本土文化的基因,富有创造精神的“扬州画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求新求变的艺术流脉熏染了威峰早期的求学生涯。移居姑苏后,他又神游于吴门画派之间。近年来,他遍游华夏大地…  相似文献   

20.
白寿彝先生不仅在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国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早期的朱熹研究亦非常值得重视.他不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撰述进行严密精审的考证,而且超越了单纯的考证层面,反映出通贯的历史意识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朱熹著作的思想核心和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