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震 《新华文摘》2022,(1):10-12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相关会议、论坛几乎无"碳"不欢,各地各部门"十四五"规划也是言必称"双碳"."双碳"热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些部门和行业"双碳"知...  相似文献   

2.
杨萍  王志强 《阅江学刊》2022,(2):61-67+173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随之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双碳目标在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信心的同时,也给中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气象学科要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保障,为保证能源安全提供更具实效的科学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影响力的决策选择。气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跨学科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重点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平台环境;做好政策衔接,重点攻关创新型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程琨  潘根兴 《新华文摘》2022,(5):139-142
农业既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又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农业减排增汇将是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贡献者. 2020年底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 1.2℃,是2016年和2019年后的第三个高温年纪录.《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  相似文献   

4.
周枕戈  庄贵阳 《阅江学刊》2023,(3):44-56+173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共识与框架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管控全球平均温升目标的重要特征事实和加速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问题的关键物理表征指标,亦成为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可能和新动能新优势的长远期战略选择。当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片面孤立静态追求碳排放物理量达峰与中和的研究观点和政策主张,以积极主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加强有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研究,服务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大局。在准确把握政策语境和政策应用情境建构方面,要统筹把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气候治理需求带来的发展和安全要求、人类文明形态创造激励,加强积极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妥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与现代化发展政策对接方面,要从经济社会、民生福祉和治理体系效能等方面理解、完善和拓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内容与维度,不断完善“1+N”政策的经济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5.
"绿色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碳中和"是一种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环保运动,并日渐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本文分别对"绿色奥运"和"碳中和"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出将北京"绿色奥运"与"碳中和"结合的策略方案,并对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碳中和"方案提出技术与经济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魏德才 《学术交流》2023,(4):101-115
碳标签主要是指产品碳足迹标签,其运行依赖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参与三大支柱。规制碳标签的运行,应以低碳、公平、效率为目标,应处理好法律属性、推进方式、规范选择三个焦点问题。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为保障碳标签健康运行,有如下三点建议:第一,根据我国实践明确碳标签认证的法律属性和主管机关;第二,明确碳标签运行以我国法定碳排放计量标准为基础;第三,由国务院颁布“碳标签运行促进条例”。  相似文献   

7.
鉴于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碳减排的中长期目标,而且碳达峰的峰值确定成为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具体结合对碳达峰的峰值目标和减排路径的辨析,对于碳强度和碳总量双控下的碳减排转向碳中和约束下的碳达峰问题,分别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宝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00-117+244
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引领塑造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以及实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予以积极回应,同时也可以借鉴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经验制定《碳中和促进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2,(1):19-33+171-172
碳中和涉及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是一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型。碳中和目标具有时间刚性,其阻力和动力均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能源需求的刚性、对高碳化石能源的依赖及高成本退出是碳中和革命的最大障碍。具有同质能源服务属性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加,成为碳中和革命的内生动力。能源消费侧革命承接和顺应能源生产侧革命的需要,满足零碳电力替代化石能源消费终端的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下,中国的碳中和转型必须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零和博弈格局的掣肘,另辟蹊径,着力于发展范式的创新与变革。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的碳中和革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协同的净零碳进程,而不是排放依旧、依靠末端治理的资本与工程途径。生态变革是碳中和发展范式转型的历史必然,和谐和有限是生态逻辑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0.
潘家华  陈梦玫  刘保留 《阅江学刊》2024,(1):60-70+172-173
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柴麒敏 《阅江学刊》2022,(4):89-93+173
碳中和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尽管全球能源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冲突和能源价格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能源普遍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通胀问题。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减排和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碳中和进程下,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提高终端能源利用的电气化率并实现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能源领域已经形成国际碳中和竞争新格局,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部署和抢占全球零碳产业和金融增长“新赛道”。复杂形势下,中国要促进能源安全与气候安全的协同,对大趋势做出战略判断:全景式地看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理性看待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退出的问题,务实地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的赋能措施,兼顾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安华 《阅江学刊》2022,(2):41-45+17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历时约40年,涉及广泛,影响深远。正确筹划决策,顺利完成任务,是一个巨大挑战。实现双碳目标重在系统筹划,贵在群策群力,益在时序有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方法与科学思维方式,助力双碳工作更好开展,当是有益之举。供给与需求,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解决煤电问题,同时必须解决电力需求侧的问题。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重大的集体性挑战,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需要集体性应对,并保证社会公平。在现有认知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条件下,不能盲目地做超越时代超越能力的事情,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不能因为今天相对有限的技术而形成低效锁定,要为以后的更优选择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3.
秦天宝  吴羽涵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18-132+244-245
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领域为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经验,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形成“中国方案”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下中国针对CCS的专门立法仍然空白,与碳市场相衔接的规则不足,相关配套立法对CCS纳入碳市场的支撑作用有限。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对CCS技术纳入碳市场采取了不同的立法路径,在欧盟持谨慎态度并将CCS项目纳入碳市场配额补贴范围之时,美国则致力于通过直接立法建立CCS技术纳入碳市场的衔接规则,让其项目运营商直接参加碳市场交易获益。欧美国家的差异性立法启示中国在推进CCS项目纳入碳市场体系过程中应采取渐进性策略,首先健全中国碳市场立法与配套法律体系,通过财政支持与技术进步推动CCS技术商业化应用,并适时引入与碳市场法相衔接的CCS项目减排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15.
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一场环保理念与制度供给的系统性变革。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启动两年之久,如何从地方试点体系迈向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需要处理好“央地双轨制”的体制现状,平衡好价值正当与发展现实、国家建构与地方探索、环保公益与个体获利之间的价值关系。借鉴欧盟体系化的建设思路以及美国区域碳市场的整合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统一性建构,应当从完整的立法逻辑体系、明确的碳交易产品的法律属性、统一的碳配额互认与标准化合约机制等方面来搭建区域链接的基础,改变部门间碎片化的监管体制和信息披露形式,渐进式地推进“双轨制”碳交易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6.
张坤  陈梦玫  蒋尉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3,(2):70-81+172-173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等能源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部署落实过程中,民族地区拥有双重优势,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的排头兵。尽管潜力巨大,但是民族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仍面临挑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突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滞后;帮扶政策制定有失偏颇,可再生能源认知亟须改善。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生产和消费双脉络构建“双碳”目标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拓宽电力外送通道;抓住区域合作新机遇,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探索建立深度融合模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发展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要求化工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要将绿色低碳教育思想贯穿培养全过程。该文从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以培养“双碳”领域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展基于“双导、双创、双团”教育新模式的“双碳”人才培养,同时结合贵州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科教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绿色低碳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要求降低能耗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两条路径双管齐下,在实现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同时,使能耗强度降低34.4%~39.9%.能耗强度的降低对于碳强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贡献度为86%~89%.因此,短期内应以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强度为主,在政策选择上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有效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纠正能源价格扭曲,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社会性管制.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碳基金发展现状及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基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包括碳基金设立、投资、交易、退出等方面。碳基金应加强有效的管理,加强风险识别,防止风险,这是碳基金良好运行机制的保障。中国碳基金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以确保碳基金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率的使用。为此,需要有完善的流程,包括:碳基金获得拨款前必须提交工作计划和优先领域,交给政府审批以达成框架协议;同时碳基金管理层成员必须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样才既能保证基金运营时有效率又能保持监督;碳基金应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开透明的组织结构,信息披露;碳基金还要定期做执行报告,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向相关政府部门汇报,对政府负责任。另外,碳基金的退出主要是通过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实现退出,具体来说国际碳市场是交易碳信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孙即才  蒋庆哲 《学术交流》2022,(3):67-77+19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新能源开发嵌入区域减排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制度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方面。基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应采取建立新能源矿产保障供应新机制、构建新能源消纳新路径、挖掘碳资产潜在新价值、形成清洁能源发展新优势、培育智慧能源赋能新动力、拓展区域集群发展新思路、赋予“绿水青山”合理价值等策略,发挥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