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宏观上讲,蒙古民间文艺学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应是包含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蒙古学下的一个子系统。但鉴于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存在的政治的、社会的、地理的诸多因素;并从微观的深化出发,提出西蒙古—卫拉特民间文艺学的论题,是有其历史的、现实的依据。为此,本文有必要首先重温有关背景材料。 背景 1.1,众所周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而且也以他显赫一时的武功而成为名扬全球的人物。 1.2,从大蒙古国诞生(1206)的次年始,被《蒙古秘史》称为“林木中百姓”之一的西蒙古祖先—斡亦剌惕部即与黄金家族建立了世袭姻亲关系,继而成为蒙古大家族的有机体之一和成吉思汗事业的一支基本力量。到元代,又自然成为元朝政治舞台上一支活跃力量。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疆。蒙古族的祖先可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始祖孛儿帖赤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族称来源于某古族的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以游牧...  相似文献   

3.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的民商事习惯规则,多以成文的、法典的形式表现,其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统治时期,即元朝.其后的朝代(明、清时期),仍承袭元朝的做法,将治理蒙古社会的规则进一步法典化、专门化.本文以1640年蒙古族的《卫拉特法典》为基本线索,并结合调查的结果,就法典中的有关民商事习惯规则条款以及该法典对现今青海海西蒙古族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郭尔罗斯考     
郭尔罗斯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北方草原曾兴盛一时,建立过自己的乌鲁斯①,参加过反对成吉思汗的部落联盟,然而也曾支持过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的部族战争。后来从森林地带迁徙到平原,落居在东胡系与(氵岁)貊系之交界处,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增加了与其它民族的交往,遂成为蒙古部落中较先进的部族。本文仅就郭尔罗斯的起源、发展、变化做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成吉思汗陵     
看,这张图片上的宫殿式建筑物,多么雄伟壮观,它就是成吉思汗长眠的地方——成吉思汗陵。元太祖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十三世纪时统一蒙古民族的英雄人物,至今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生于1162年,1227年在进军途中卒于今宁夏境内,享年65岁。根据当时蒙古族贵族卒后实行秘葬的习惯,把成吉思汗的灵柩抬回  相似文献   

7.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闻名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蒙古汗国的缔造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他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适时地发动了攻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有的带有扩张性质,有的则具有统一意义,虽曾一度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但是攻金、灭西辽、灭西夏却为元朝大统一奠下基石。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虽带有对外征服和扩张性质,给各国人民曾带来灾难和破坏。但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总体说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而且对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荟萃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其地位堪与汉族的《史记》相比。这部作者不明的珍贵文献能够保存下来,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蒙古秘史》写作于蒙古立国之初,蒙文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它记载了自成吉思汗第22代祖先至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统治时期的蒙古族历史,着重叙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伐四方的业绩。由于元朝统治者把《蒙古秘史》做为重大机密文件藏于翰林国史院,故而连参予修史的朝廷重臣也无缘得见。元亡后,《蒙古秘史》被明朝官员从深宫库房中发现,遂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命侍讲火原洁、  相似文献   

9.
布里亚特人     
居住于贝加尔湖以南和以西地区的蒙古族。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由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在语言、历史、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上,同外蒙古和东北各省蒙古人以及卡尔梅克人(卫拉特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为蒙古民族。  相似文献   

10.
蒙古文字是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 ,实现蒙古各部统一后 ,用以拼写蒙古语的畏兀字。在为蒙古族发展服务的历史长河中 ,这种文字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从而发展成为现代的蒙古文字。它演变、发展历史的 ,是蒙古族发展历史的反映和蒙古民族精神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11.
律例 番例     
律例 番例这里说的“津例”,指“蒙古律例”,“番例”指“番例六十八条”。青海牧区蒙古族藏族,长期实行本民族的《卫拉特法典》和习惯法,不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即不执行《大明律》和《大清律》。罗卜藏丹律事件后,清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想统一法律制度,但...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深入到我国大多数民族之中。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贵族也逐渐与喇嘛教发生了关系。但是,喇嘛教在蒙古族中广泛传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则是在明清之际,黄教传入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3.
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特殊人物形象———永生不朽的传统人物形象。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可以说成吉思汗形象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史上的成吉思汗从原型性艺术形象发展成为神化的成吉思汗形象和理想化的成吉思汗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植根于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崇拜文化,形成于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心理,并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我的民族是蒙古族,是卫拉特蒙古人。我们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伊犁、阿勒泰、昌吉等地。我们卫拉特蒙古人在历史上叫斡亦刺、外刺、瓦刺、厄鲁特,属漠西蒙古人。在准噶尔时期,我们被称作准噶尔四卫拉特,即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又叫绰罗斯)、杜尔伯特。我们的祖先为保卫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为祖国边疆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629年,土尔扈特全部与和硕特  相似文献   

15.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沈村,居住着一支近千人的余姓蒙古族。这支蒙古族保留有记载自己历史渊源及历代事迹的族谱,称《余氏历代家谱》。①按该族谱所载,余氏蒙古族系元朝皇帝宗亲,于明初进入康巴藏区,明、清两朝,敕封“沈边土司”,统治今沈村一带。余氏蒙古族属较为特殊的一支藏区蒙古族群体,历史上,其真正的族属,一直模糊不清,考之于有关正史,均缺载,见载的方志,也称其为“汉人”,1981年才被正式认定为蒙古族。因而,余氏蒙古族虽是一支入居藏区的元朝宗室,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一直寂寞无闻,从未被纳入对藏区蒙古族研究的视线。本文拟将其置于整个藏区蒙古族当中,与其他藏区蒙古族做一比较,对于全面探索蒙藏民族关系,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汗国大汗。公元1161年他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字儿赤斤氏族。父也速该巴特尔为斡难河流域草原贵族之一,是字儿赤斤乞颜首领。铁木真1206年统一全蒙古,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聚会之意),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汗国的开创者,元朝的奠基人,是我国历史上人所共知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27年8月,闻名中外的马上皇帝在灭西夏的征途中,因病逝世于六盘山西南的清水县,享年66岁。成吉思汗逝世后,诸子和诸将领们遵照他临终遗嘱,暂时保守秘密,以免涣散军心,把遗体运回北方故乡─—孛…  相似文献   

17.
蒙古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标志着蒙古民族的初步形成。但是蒙古帝国是一个以分散的流动的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草原国家,这决定了蒙古帝国政权的不稳定,很容易像匈奴、突厥等游牧国家那样瓦解,这对刚刚形成的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而以稳定的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元朝的建立,不仅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之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丰富了蒙古民族的内涵。元朝的建立对蒙古民族形成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我国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事例。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就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他们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更是得助于中原又化的支撑,他们依靠游牧文化打天下,而利用中原文化治天下,客观上促进了现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的结合、中国古代农牧民族的碰撞;是推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论成吉思汗的伦理思想及其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成吉思汗的伦理思想及其政治意义宝贵珍历史造就了成吉思汗。在蒙古社会历史变革的紧急关头,成吉思汗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建立了蒙古汗国,实现了蒙古各部落的统一,使崛起的蒙古族雄踞于大漠南北。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政治蹈略、军事智谋,也与他的伦理思想及...  相似文献   

19.
和硕持汗     
和硕特蒙古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活动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喀台一带,其首领图鲁拜琥,是成吉思汗十九代孙。万历二十四年(1606)他25岁,因调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战端,深受各部上下和东科尔法王的敬佩,赠号“国师汗”美名。此后,又讹转为“顾实汗”或“固始汗”。 明末西藏政局不稳,教派斗争迭起。万历四十六年噶玛噶举派率霞巴家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政权,与一度统治青海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和康区白利土司结成联盟,共同迫害日渐兴盛的格鲁派,即黄教。黄教首领人物罗桑却吉坚赞和五世达赖的强左索南绕登等人决定,派使者赴卫拉特请兵援助。卫拉特召开“丘尔干”会议,议定组成联军前去,固始汗率和硕特  相似文献   

20.
路、佐是清政权为统治鄂伦春人而设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它作用于鄂伦春人氏族社会是从清初开始的。而在清以前,历代中央政权并不了解鄂伦春人。元朝以前大致包含在室韦人中;元朝则包含在“林木中百姓”中;明朝有可能包含在“北山野人”即“使鹿部”中;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