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1978年至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总量估算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简约式经济--环境回归模型,分析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对碳排放演化的影响.得出结论:中国碳排放演化具有的阶段性特征,碳排放的需求和供给特征与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推动了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改变并不明显,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的改变对碳排放变化的改变有显著性作用.最后,从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几个方面提出了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Var(2)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正向影响碳排放,而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碳排放。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2)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经由能源消费而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二是经由资本投入而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因此,经济增长间接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文章认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化资本对能源的替代是实现碳减排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71--2006年间28个OECD国家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性检验,确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估计发现: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国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长期看,部分国家碳排放与GDP的关系呈现倒“U”形,部分国家呈“U”形。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以2005-2012年陕西省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用LMDI分解法对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能源强度的提高和能源结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且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明显,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相对微弱;经济规模的扩张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人口规模的扩大对陕西省碳足迹的增长也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展浙江低碳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低碳经济是浙江省应对化石能源短缺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能源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同时我省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碳排放总量急剧上升。针对此现状,建议从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力度等三个方面控制碳排放量的上升,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有很大影响。文章利用1993-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个谱分析模型与交叉谱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节能率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了研究。单个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速、碳排放增速、节能率与GDP增速都具有一个4到5年的短周期,而进一步交叉谱分析的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领先期为3到3.6年;碳排放增速略领先于GDP增速,但并不显著;而节能率的提高明显滞后于GDP增速,滞后期为3.6到4.5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编制能源环境投入产出表,结合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计算了2000~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八项消费支出的间接能耗强度系数、碳排放强度系数,进一步测算了由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及农村五个收入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诱发的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由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间接能耗量及碳排放量远高于其生活直接能耗量及碳排放量;农村居民的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所诱发的能耗量及碳排放量在总能耗及总碳排放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至2007年,此二项的能耗比重及碳排放比重值分别达到了63.03%及63.2%;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之一的食品,其诱发的能耗量及碳排放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能耗量及碳排放量与其收入水平表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即收入水平越高,其能耗量及碳排放量也越大;技术水平的改进有利于能耗强度系数及碳排放系数的降低,进而减少能耗量及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传导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面板协整方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国省际1996~2011年期间三者之间的的传导效率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及省际之间三者的传导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等18个省市的传导效率较差,海南等12省市的传导效率较好。从短期调节效应来看,大部分省市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调节幅度较小,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调节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出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效率,而后在三要素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证明了我国工业经济与工业能源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从而证实了抑制能源消费并不会阻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初级能源消费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的实际,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我国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中,分析了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的原理步骤;建立了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的4个初级能源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等5个行业初级能源消费结构的特征和1999年至2002年间4种能源消费趋势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志学  孙敏 《统计与决策》2016,(10):124-127
文章收集2010年各省市的碳排放量有关数据,借鉴谭丹、黄贤金(200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计算出全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按照碳排放总量的高低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中、低碳排放区域,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排名均存在明显不同.针对存在的不同,文章从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环保技术三个成因方面进行统计观察.  相似文献   

18.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与ECM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资源产业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利用我国1953~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并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的增长影响工业经济增长,同时说明工业经济增长有利于能源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一直显著高于消费侧碳排放,且对多数国家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呈现顺差,中国实际为全球消费承担了碳排放,并非仅为发达国家;中国90.41%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来自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是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共担责任原则下,中国2009年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比生产责任原则下低6.7%,比消费责任原则下高12.9%,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体现了“谁获益、谁承担;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桂元  陈坤 《统计与决策》2012,(17):106-109
文章基于能源消费视角研究了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关系、因果关系以及预期与非预期此三类关系。根据安徽省的数据得出结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又具备一定的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力度;二者之间只存在由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向因果关系,此结论表明能摆脱碳排放的束缚发展经济;预期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对显著的,将每年的碳排放增量尽可能地转移到预期的防控机制当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