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章上峰  许冰 《统计研究》2010,27(8):74-78
 统计资料的限制和统计口径的变化使得劳动报酬比重测算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资金流量表和投入产出表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优缺点,并提出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新思路,从而为测度劳动报酬比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国民核算资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算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可行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指标解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总额。该指标不仅是研究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劳动者收入状况与居民购买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检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2005年,燃气集团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增加职工收入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为确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职工工资增长目标,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不低于市政府公布的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让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集团公司紧紧围绕“二、三、五”发展战略的第三个战略目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和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与效益指标的增长挂钩,制定了职工劳动报酬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我国1993~2009年间29个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政府对我国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发现政府对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总体为负。进一步以东、中、西部分别建立面板模型,发现政府对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为正,中部为负;政府对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总体上来说会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对东中部的影响会逐步降低,对西部地区会逐渐增加。因此,应改革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政府支出机制、政府收入机制等,对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劳动报酬比例。  相似文献   

5.
高晶 《统计与决策》2012,(18):89-92
文章从技术进步与投入要素所得或回报关系的角度,通过构建劳动报酬份额、资本收益率、人均劳动报酬、技术水平之间一阶差分变量的实证模型,利用中国1993~2007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和验证实证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探求中国省际地区劳动报酬份额演变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收益率和人均劳动报酬的变动是影响劳动报酬份额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技术进步又是资本收益率变动和人均劳动报酬变动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6.
2004年二商集团公司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年初确定了与效益指标相联系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和人均劳动报酬增长目标。同时,要求各企业领导把增加职工收入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摆在同等位置,让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层层分解集团公司下达的考核目标,并通过运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加大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等措施,狠抓目标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劳动报酬上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研究了2000年以来劳动报酬、货币供给和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劳动报酬上涨并非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同时物价上涨对劳动报酬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并通过投入产出,静态分析了劳动报酬上涨在短期内对物价变动的量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武颂 《山东统计》2002,(1):37-37
劳动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两大部分。从业人员是国民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者,搞准从业人员统计,对于摸清我国劳动力就业情况和就业规模以及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报酬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大小直接关系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问题。因此,我们必需认真贯彻“依法治统、依法兴统”的方针,拿起法律武器,依法搞准劳动工资统计。  相似文献   

9.
《青海统计》2007,(7):45-45
今年上半年,我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加,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增长。一、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10.
准确测算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趋势,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变动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充分考虑我国劳动者报酬核算口径两次重大变更的现实情况,借助两个鉴别准则和多种估算方法对各省份劳动报酬数据进行核算口径甄别与修正调整,在真正完整意义的核算口径下重新测算了1993-2016年省份层面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省份面板数据模型来剖析我国省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背后的基本规律,揭示劳动报酬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背后的决定因素变化。结果显示:①修正调整后数据更加平滑稳健、更具反周期特征,数值反转时间也更为清晰。②在1993-2016年完整样本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增加对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增加则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③在1993-2011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阶段和2011-2016年劳动报酬占比上升阶段,第三那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对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均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其他因素则呈现差异化影响。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潇  Peter Ho 《统计研究》2016,33(10):67-74
中国的户籍制度相对比较特殊,它曾衍生了大量“农转非”等户口买卖现象,这使人不禁产生疑问:非农业户籍会使人更幸福吗?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FPS数据,构建了一个影响幸福程度的包括户籍因素在内的有序因变量模型。我们不但详述了户籍类型与居民幸福程度的内在联系机制,同时还分析众多主客观因素对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类型转变的实质是社会行动者基于户籍制度功能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户籍制度功能会引起幸福程度的差异;生活态度、人际和教育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幸福程度。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重视户籍制度的功能而非形式是明智之举;同时,完善农村就业机制、增强个人自信心是提升社会行动者幸福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应继续增强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历来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专家认为,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有利于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但是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大城市病”。  相似文献   

13.
吕光明  李莹 《统计研究》2015,32(8):46-53
只有厘清核算口径及相关的数据修订情况,才能测算出劳动报酬占比的真实数值,进而找准其变动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依据资金流量表的最新修订资料,充分考虑劳动报酬指标核算口径的两次重大调整及与SNA推荐口径和真实意义口径的差异,重新测算了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然后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从正规与非正规部门结构视角解析给出中国劳动报酬变动的根本原因及相应的政策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残疾人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求职要求的残疾人获得劳动岗位,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它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的特殊性,为其就业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他们缺乏资源(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等),身处不利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等),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数量统计是劳动统计的主体,是劳动力构成统计、工时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统计等各项劳动统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掌握了劳动力数量,才能正确地研究劳动力的增大趋势、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才能正确地研究劳动力的构成、工时利用、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报酬等各项问题.所以,如何根据党政领导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劳动力数量统计的对象,是劳动统计中的  相似文献   

16.
劳资分配比例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充分认识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迫切性,明确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目标,必须弄清我国劳动报酬占要素总收入比重的具体状况.而要确定劳动报酬比重是高是低,高低到什么程度,靠描述本国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还是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的.要确切证明劳动比重过低及其过低的程度,需要借助于一些指标对不同场合主要是国家问的分配格局进行横向实证比较,因为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分配关系,应使劳动所得占新价值的比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或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的劳动报酬比重比其他国家差很多,那就说明亟须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统计》2013,(1):14-17
近几年来,随着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较高水平,物价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与以往价格波动背景不同,近几年国内劳动报酬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且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现象,劳动报酬变化对市场价格是怎样影响的,在多大程度内产生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劳动报酬变化对价格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汪涛 《中国统计》2013,(1):47-48
教育在推进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劳动者获取更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教育不单单是消费,而且也是投资,因此,研究教育的经济收益,即教育收益率,反映不同教育水平下劳动报酬的差异性,有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收入政策、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一、近十年来劳动报酬变化特点居民收入既包括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劳动报酬,也包括财产性收入、经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3—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建立了农民工和城镇工劳动报酬方程的固定效应模型,并对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劳动报酬差异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2009年期间,虽然针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户籍歧视不断得以缓解,但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却不断扩大,且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回报率不断上升,导致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劳动报酬差异不断扩大。因此,政府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和实施能够大幅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教育制度和培训政策,将有助于抑制农民工和城镇工劳动报酬差异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20.
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经济转型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指出分配制度改革不仅需要政府在提高劳动报酬、调节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以及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采取措施,还要顺应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倒逼"劳动报酬提升的市场力量,与企业联手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