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是沙漠里的一泓甘泉;爱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爱是暗夜中的一盏灯火;爱是迷途中的一只路标。世界有爱,而融融;人间有爱,而温暖;心灵有爱,而阳光。爱让我们牵着爱的手,快乐行走在慢慢人生路!!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边城>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通过一个美好单纯又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对"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抒发了自己对"湘西世界"里特殊的爱与美的讴歌,探究了这种爱与美因受到时代无情摧折而行将凋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爱"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来看,"爱"的本义似应为"深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是指一种深厚的情感,往往因爱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情感;从美学角度来看,"爱"与"美"密切相关。"爱"虽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和追求,但"爱"也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情感。如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在私有制条件下,爱情却可能是悲剧故事的缘起。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的大同世界或者共产主义世界里,爱情才可能真正显示出其美好的形态。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种高尚感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可以凝聚起不同人群的爱心共同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爱无限量     
《阅读与作文》2010,(1):9-10
弗里达&#183;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为爱而死。”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而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5.
师大新书架     
《爱的存在与勇气》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王珉教授著的《爱的存在与勇气》一书,于2005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阐述了当代西方基督教哲学家保罗·蒂里希伦理学思想的发展与特征。作者对蒂里希伦理学中的爱与存在思想之间的联系作了大量论述。在蒂里希思想中,终极关怀是人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是对爱的存在论的解释。生命是现实中的存在,而爱是生命的推动力量。爱是一种与自身相分离而又回到自身的生活。爱与正义是一体的,爱的正义意味着,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各方都不被要求去湮没自己,进入爱之关系中的自我将保持…  相似文献   

6.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本纪》、《世家》、《列传》里几乎篇篇都是精采纷呈,究其因,各篇都有极其突出的细节描写,而其共同特点,就是“奇”。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说过,“仲尼多爱,爱文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司马迁爱的是奇人奇事奇文奇功,各类人物、事件,不论正反,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奇  相似文献   

7.
正愿在微笑里,你能感受到我的爱。——题记微笑是一轮太阳,他把光辉洒下大地,这是他的爱;微笑是一场甘霖,他把雨水赐予生灵,这是他的爱;微笑是一丝清风,他把清凉带到人间,这是他的爱。谁说微笑不是一种爱?名人的微笑是一种爱。  相似文献   

8.
私聊客访     
Q1.霜霜的初恋里的男生是什么样的?就像霜霜每一篇文字里的男孩子。高高瘦瘦,穿发白的仔裤,宽大的恤。干净而美好。Q2.当像遇到情感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遇到了喜欢的,就不犹豫;不喜欢的,也不拖人家进泥沼里。直接了断的。其实爱与不爱,自己心里最明白。  相似文献   

9.
“爱与死”是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而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鲁迅与夏目漱石又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  相似文献   

10.
那一刻我因读你而懂你,因懂你而爱你,因爱你而怜你。——题记"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相似文献   

1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其本原深藏于天地生生的宏大工程和人伦亲亲的复杂系统中,其内涵以爱亲为本,进而爱人、爱社会、爱宇宙自然。其实现可以经由两条途径:向内,由忠而诚,因谦恭自省而达至身心如一;向外,由恕而爱,因广施普惠而实现人生超越。由此,完足于心性中的"仁"得以澄明出场,并在感性世界中层层推进,抵达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据旧志记载,扬美原名“白花村”,因荆棘丛生,白花遍地而得名。现通称扬美,有激浊扬清的意思。但我更爱白花村。那是一种写意与空蒙的幻觉,像有个村姑,一身素洁,走在茫茫的白花里。纯净的天,空旷起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德国著名神学教授保罗·阿尔托依兹 (PaulAlthaus) 的专著《马丁·路德的神学》已译成中文出版①。该书作者围绕着马丁·路德对“因信称义”教义的理解,系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了路德的神学思想。书末的附录一和二探讨路德在与其对手的长期的辩论过程中对“爱”与“信”在“因信称义”学说中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路德最终的解释将“爱”及其因爱而做的一切好事看作“真信”的标志,爱是信的见证,信心取决于爱。这样他就将“爱”而不是“信”置于“称义”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14.
爱怜少子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因爱而较量则是一种另类母爱表达,是文学经典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爱是较量的动机,较量是一次爱心行动、一种爱心表达。爱心无可厚非,而爱心表达则因人而异,境界有别。孩子高于一切,不顾一切地保护孩子,是古往今来大多数母亲的共同心理。  相似文献   

15.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跟我说,妈妈死后,她才知道做家务是多么辛苦。妈妈活着的日子里,她连衣服都不用洗。当你发现人生无常的时候,你是否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谢上天?我们有所爱的人,有爱我们的人;有父母的爱,兄弟姐妹、朋友和情人的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18.
两只小鸟     
一只关在笼子里,一只放飞在野外。在笼子里的小鸟三餐无忧,在野外的小鸟自由自在。两只小鸟经常交谈。笼里的小鸟羡慕野外小鸟的自由自在;野外的小鸟则羡慕笼里小鸟的安逸闲适。一日,一只小鸟对另一只小鸟说:"咱们换一换吧!"另一只小鸟同意了。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高高兴兴,在大自然里拼命地飞呀飞呀;飞进笼子里的小鸟也十分兴奋,因为不用为寻找食物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鸟都死了。一只是因饥饿而死,一只是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出来的小鸟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  相似文献   

19.
"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内涵;"忠"、"恕"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与要求;"为万世开太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生民立命"--实现人文关怀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伦理目的;因爱而爱、用爱换爱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根据与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