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起词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词论是《马氏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马氏文通》从起词的本质 ,为起词者 ,起词的隐现 ,起词的位置 ,起词的借代等多方面对起词进行了探讨。它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讨论了相当于今之主语的句法成分 ,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学术见解 ,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断词”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马氏文通》中的“断词”是指介于起词与表词之间的“为”“是”“非”“即”“乃”诸字。它是一种句子成分 ,而不是一种词类。它同起词、表词一起构成“起词 断词 表词”句式 ,可以把“断词”看作是与表词相对的“坐动”即谓语动词。“断辞”同断词的意思完全相同。“决辞”有 5种意义 ,其中只有一种意义与断词相同。“决词”少见 ,其意义较为含糊。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因此,在其问世的百余年间,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统观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从传统的句法、语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本文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理论,对散布在《文通》中的零碎的、不自觉的体现语用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扒梳整理,发现《文通》中的“起词”蕴含着汉语主题结构思想的萌芽,并用《文通》中的观点和例证一一呈现了这一语用思想,展示出这部“开创性不朽之作”的又一开创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 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转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过马氏的这个概念却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问题的原因,前辈学者虽曾有所论及,但还不够全面.本文从形式、意义、语法功能等角度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了转词说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转词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马氏文通》卷十彖四是论述转词的专节。转词节论述了转词的三种类型、两种位置,讨论了转词“有介字为介”和“无介字为介”两种情况,还归M出转词所表示的几种意义,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转词节却始终未给转词下明确的定义,在给转词划分类型和归纳意义时也有所遗漏,有些分析与前文矛盾,有些提法不够准确,还有明显的笔误。  相似文献   

8.
多数学者认为,《马氏文通》读理论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这正是其重重矛盾的根源。其实读的中西方色彩在马氏的体系里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除去极少数特例,马氏语法系统中的读都是有起词的,所以读一定是个句子形式;读作为句法层面的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语言的各种子句,包括subordination和hypotaxis,换个角度看,包括时态从句、非时态从句和小小句。读应定义为不独立的子句,它与句的界限在于[±独立]。在此特征上句读差别具有相对性,所以句、读都是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读与单个词或者短语的界限虽不明晰,但能在连动结构中得到区分。如此重新认识了读的内涵和外延之后,前辈学者指出的句读论的矛盾大多也就涣然冰释了。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认为内动字不能带止词,但可以带转词,并根据内动字与转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把内动字所带转词分为四类:记处,记效,记行之缘起,记行之所同发。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的句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以句法为核心,以句、顿、读等语法单位,和作为句法成分的词、表示隐性语法语义关系的次所建立了系统的语法体系,不仅以它的科学性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的基础,而且也以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启迪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说《马氏文通》划分字类的标准是"词汇意义"是不妥的,《马氏文通》是依据字的"语法意义"划分字类的。它所运用的划分字类的标准,被后来人继承并加以完善。它所建立的汉语词类系统,包括实字五类: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虚字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大体上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除了把"字"改为"词"和做一些局部的小调整外,并没有多少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归纳了《马氏文通》对语值零碎的、不自觉的研究 ,认为这种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有无“之”字造成节律差异的比较 ,体现了马氏对节律值的考察 ;二、对指名代字“是”和“此”、传信助字“也”和“矣”、助读的“也”和“者”等语用差异的比较 ,体现了马氏对表义值的考察 ;三、对转词介以“以”字位置前后造成句意自足与不自足的比较 ,体现了马氏对语义联结值的考察 ;四、对“也”字助实字与否造成句子新旧信息差异的比较 ,体现了马氏对信息传递值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的"两商之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假设复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选择复句",有人认为它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复句",一种是"假设复句",其实,两商之句与假设复句是大不相同的,与选择复句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100多年来,研究《马氏文通》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论文、著作出版了很多。本文对目前所能知道的、书名中有“马氏文通”四字的18种图书作简要叙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一方面接受了西方语法学理论中的句法学说,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学的句法观点,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句法理论。在《马氏文通》中,"句法"一词共出现了44次。《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由"句法单位论"、"句读成分论"、"次论"、"句型论"、"句子语气和句类论"等五个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氏文通》的动字论主要包括动字的概念、分类、语法特点和用法等。其中内外动字的区分缺乏可操作的依据,而且汉语的句、读又不像马氏所说的一定有语词,散动和坐动的区分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还是应当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18.
《孟子·滕文公上》有云:"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其中的"得",《马氏文通》认为是助动字,与"可"的词性相同,意为"能够"、"可以"。通过广泛考察古代文献典籍中的相关用例,可以看出"可得而食也"之"得"不是助动词,而是一般动词,意为"得到"。  相似文献   

19.
书名是认识该书性质的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产生于唐代的《史通》 ,自宋代起 ,学者们对其书名内涵的解释仁智相参 ,颇不一致。分歧的关键即在一“通”字。有的认为《史通》之“通”是笺注的意思 ;有的认为与语言通顺有关 ;还有的辨析此“通”没有“通识”的意思 ,也不具备“贯通”之意。异说纷纭 ,莫衷一是 ,影响到了对《史通》主题思想或作者主体意识的认识的一致性。其实 ,作为史学理论大家的刘知几深明书名体现和规范该书性质的道理 ,对其书名的涵义是有明确界定的。所谓“史”即指历史学 ;所谓“通”即通义的省称 ,属古代理论文体专有名称。  相似文献   

20.
《文选》一书的选录标准以及编排体制是“选学”界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文选序》入手进行分析,还要将《文选序》和选文相结合,以此来探讨《文选》的选文标准、选文内涵、编排意图和编排次序,从而揭示萧统编《文选》的深刻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