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起词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词论是《马氏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马氏文通》从起词的本质 ,为起词者 ,起词的隐现 ,起词的位置 ,起词的借代等多方面对起词进行了探讨。它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讨论了相当于今之主语的句法成分 ,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学术见解 ,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语是西方语法理论也是现代句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本质上讲,主语是个形式单位,即它是句子分析中句法层面的概念.但当我们界定主语时,却往往会提及另外一些概念,比如陈述的对象、动作的施动者、已知的信息等等.而它们并非句子句法层面上的概念,因此用这些概念来定义主语可能会造成我们对主语性质的认识上的混乱.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讨论主语与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主语作为形式单位虽然往往与主位、施事重合,但它们之间只有自然的重合关系,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重申将主语作为形式单位来定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动结构是用来描述非施事主语的类属性的结构,其内部蕴含情态性解读,并且施事不在句法层面体现.由于格体系的脱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语用语序到语法语序的类型学转变,在新的类型学框架以及语用功能的联合影响下,古英语中的man结构的一部分成员经历了由话题到主语的语法化过程,从而产生了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4.
主语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主语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作了分析;强调主语是一个句法概念,指出不能用属于语义层面的动元、施事等标准来确定主语;让话题与主语并列也有违分别句法与语用的原则,“话题化”其实也是一种句法现象;我们不能要求句法分析能解决所有句意理解问题。最后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列举了主语和话题的几项区别。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之一”、“论句读卷之十”中较系统地了论述句子成分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论述也散见于对实词、虚词的分析中。界说十一:“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里的“字”相当于现在的词,词与词组合,并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形式,便是句子。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句子概念已基本吻合。句由句子成分构成。《马氏文通》把句子成分称为“词”,共有七个: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和转词。其中前三个(包括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一、主谓型。1、主谓形容词型,起描写作用。2、主谓动词型,小主语施事,起说明作用;大主语受事,起说明作用;大主语施事,起夸张作用。3、主谓名词型,起说明作用。4、主谓代词型,起说明作用。二、主谓宾“是”字型,起说明作用。三、主谓宾“如”字型,起描写作用。四、主谓宾连谓型,起说明作用。五、主谓宾“有”字型,起说明作用。六、主谓宾“在”字型,起说明作用。七、主谓宾兼语型,起说明作用。八、主谓宾双宾型,起说明作用。九、主谓“被”字型。起说明作用。十、主谓紧缩型,起说明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它开创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本文拟从“词”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文通》里的“词”(sentenceelements)、探讨马建忠的语法思想。一般来说,句子成分是组成句子的构件,确定句子成分则是句法分析的重要步骤。《文通》的词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它共有九种,即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和后词。《文通》卷十“句读论”中,只讨论了起词、语词、止词和转词等四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8.
《春秋三传》中“实”字的使用《左传》最多。“实”在《左传》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状语,能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除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强调、肯定外,还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起判断词、假设连词的作用。从“实”和“是”、“寔”的关系,可窥见其功能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次”范畴是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次”范畴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争议很大。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次”与“格”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2.立“次”是否有必要。从“次”和“格”的关系看,“次”来源于“格”,但“次”不完全等同于“格”;“次”模仿了“格”,但这种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立“次”是必要的。“次”范畴的设立不仅存在于说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于说明词义句后语法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沅江话中“起”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传统诗学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构建诗学体系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词学领域,谢章铤在其“性情说”的基础上,发展前人有关词气的理论成果,形成较为完整的“词气说”,将词气理论形态推向成熟。其“词气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包括和永与豪雅的词人之气、词作内容之气以及和而不促的词作行文之气。“词气说”与贵气、气厚、词量等相关的词学命题联系起来,丰富并拓展了近代词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5.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6.
"意义单位"必须从词汇层面转移到句法层面上去考虑,即"意义单位"不是静态的词汇性单位,而是动态的句法—语义单位。"意义单位"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语言构块,有如下三个特点:(1)按照已知的句法规则生成;(2)属于线性语法;(3)明显受到汉语节律的影响。汉语"意义单位"分十级,呈现为从"语素"到"核心句"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7.
花间词内容题材丰富,其中一部分词作突破了温庭筠为代表的艳体词“代言”的藩篱,将传统诗歌的白描手法成功地运用到词体中,即事抒怀、触情兴发,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这部分词作虽非花间词主流,但却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宋代苏轼高举“以诗为词”大旗,进行词体革命提供了远程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花间“别调”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以诗为词”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8.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文体     
文体本质上是一个语言系统。虽然, 从语言--语法角度而言, 古代文字篇章都可能使意象存在, 但是, 文体作为某一特定的语言--语法系统,并不总是把意象形成作为目的的古代散文不适宜于意象的生成, 只有其变体、赋、戏曲、小说、词、古近体诗才可由其特殊的语言--语法系统造成意象存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 ,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 ,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 ,以是否能合乐 (尤其是女乐 )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 ,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 ,《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