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就业歧视与中国城市的非正式经济部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城市正式经济部门和非正式经济部门在组织、就业和市场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两部门之间存在着有限的职业流动性。对外来劳动力实施就业歧视的制度安排是城市非正式经济部门产生的重要原因。非正式经济部门是外来劳动力在城市正式就业制度壁垒的限制条件下创造的一个替代性劳动就业结构,它不仅履行着对外来劳动力的显在的就业替代功能,且发挥着向社会挫折群体提供经济流动机会的潜在的“社会安全阀”功能。然而,不断增长的非正式经济部门是以高昂的公平和效率的损失为代价的。解决的出路只能是从改变限制个人选择范围的外部条件入手,通过加快农村农业和非农业产业发展和改革城市就业制度和双重就业结构,实现对非正式经济部门的有效控制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同质劳动能够获得相同报酬,所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工资差异.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差异却广泛存在,对此不同理论给出了不同解释.由于工资决定模式的不同,同质劳动力在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同样存在工资差异,专业技术型劳动力在国有部门获得的报酬低于其劳动生产率,而非技术劳动力在国有部门却享有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工资水平.这种相对平均的工资结构既不利于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又会引起两部门劳动力不对称流动,造成了国有部门经济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在劳动力密集的河南省,大量输出劳动力可以迅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人们往往忽视从长远看过量输出导致的非均衡流动却可能束缚输出地经济的发展,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为期13天的调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描述了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着重分析了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分析了非均衡流动给当地经济未来发展带来的三个问题。文章将在前半部分从劳动力流动的环境动力和劳动力流动去向的角度,结合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对谷围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并用"吸出模型"解释劳动力非均衡流动带来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从劳动力大量输出对当地县域经济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在劳动力密集的固始县企业招工难且劳动力成本高于外地的奇怪现象。最后,文章对固始县为实现劳动力均衡流动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劳动力过量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固始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影响日益增强.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用C-D生产函数形式设定劳动力流动模型,从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间流动的角度,运用1999~2010年四川省相关统计数据测度实证分析劳动力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流动劳动力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83%.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修正,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流动不仅促进了现代部门的经济发展,而且增加了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带动了农业部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改革曾为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注入动力,促进了过去的经济增长,但是当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能否满足“新常态”阶段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新需求仍是个问号.借鉴市场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及其他理论,本研究推论我国部门流动网具有自由流动特征的同时,还会表现出体制分割和公有单位劳动力部门,以及现代化劳动力部门的自由流动优势.本研究使用CLDS2012-2018和CFPS2012-2018年数据构造了全时期和三个轮次的中国劳动力市场部门流动网,发现这些网络呈现出以单位聚集为主,行业聚集为辅的聚集分割结构和小世界、无标度等特征.ERGM模型结果表明,互惠流动、关偏好依附流动、传递流动显著为正,且系数越来越大,进而反映为我国部门流动网络小世界特征、无标度特征越来越强,网络分割特征越来越弱.这说明在市场化改革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开放.不过,体制分割和公有单位部门的显著优势仍很强大,这意味着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仍任重道远.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现代化部门在部门流动网络中正在崛起,这值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不仅包括乡城流动而且包括劳动力在非农部门间的流动,近年来后者明显加强并引起就业波动.通过理论回顾可以看出引起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是消费需求变动引起的产业兴衰转化.对我国有深刻影响的劳动力流动大致有一是劳动力乡城流动,二是以城镇下岗失业形式出现的城镇劳动力流动.这两次大规模流动由于出现的背景、时间不同表现形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试图从生产函数出发,将就业结构变动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得出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西北穆斯林流动到东部城市,他们在成为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增加了东部城市的服务压力和穆斯林信众的数量。东部地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流动穆斯林的经济、生活之需要,尊重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和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流入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对于流出地而言,只有在居民具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或劳动技能和收益大规模回流的前提下,劳动力流动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缩小与流入地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为确保城乡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共同需要,需要激发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加强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引导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和回流。今后,学术界还应根据以人为本及主客体均衡发展的要求,以生产与生活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进一步探讨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思路、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海陆产业劳动力流动问题更少。文章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蓝色经济区战略下,劳动力要素在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之间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效果。比较分析海陆产业发展水平、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海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挖掘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决定因素,最终为构建蓝色经济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流迁决策中的迁移网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劳动力调研资料表明,工资差距、就业机会以及迁移网络都在劳动力流迁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三变量互动影响的整合机理对于解释劳动力流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了解劳动力对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制度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流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农民工的流动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能壮大农村经济,又能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一是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三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但这三种发展模式由于知识的瓶颈的柬在新世纪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减弱。实现农村经济知识化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突破瓶颈约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村经济知识化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将给我国人口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快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加快人口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但入世也可能给我国人口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兴利避害,发展经济是我们发挥入世对人口发展的积极影响,降低其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集体化时代,为保障农业集体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国家通过经济制度安排的约束、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社会流动上的限制等手段使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但劳动安排和工分管理的不足使集体生产产生困境。一些农民往往跨越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进行手工业劳作和倒买倒卖,这些手段被赋予了政治含义,受到约束限制,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被戴上“帽子”,成为“阶级敌人”。不过,村民依然通过非农业劳动甚至偷盗来获得生存所需。农民的生存理性和村庄传统对于农民的生计观念和谋生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的现代性逻辑遭遇到农民日常生活逻辑的抵抗,使看似无可辩驳、无法更改的人民公社体制机体受到村民虽然微弱但却是日积月累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陕西、河南两省随机调查数据,以职业和地理区位变化为标准,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运用多元定类logit回归模型,在农户水平上探讨了农户流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地区就业环境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指出季节性就业流动模式是竞争弱势家庭在本地竞争被挤出后的次优选择.此外,流动模式选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