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屯田历史悠久,为各王朝屯垦戍边起着巨大作用。其屯戍区域之辽阔、屯戍制度之严密、完整,莫过于明。贵州屯田始于元代,延续至清代。明代卫所屯田制度为贵州留下众多的军事防御工事设施。除此之外还单独出现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如囤、等一些建筑体,这些留存至今的军事防御工事遗迹无论是否保护完好,皆是贵州不可多得的军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西陵峡古三游洞素以军事要地著称。以有关历史遗迹、文献和三游洞下牢溪崖壁存留的宋代杨修之石刻实物资料为据 ,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3.
最近10年间考古人员以汉江流域一带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持续展开了发掘调查。这一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与中国及朝鲜境内的高句丽山城在形制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周长300 m以下的小规模军事遗迹。在韩国把这些遗迹与山城区分,另称"堡垒"。这些"堡垒"的构成为城墙与附属设施、城内建筑物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直隶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中军事科留日学生功不可没。在考察清末民初军事科留日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从军事教育机构、军事教育师资队伍、军事教育课程和教科书三个方面探讨留日学生对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贡献,并从分析直隶省对全国其他地方军事教育近代化影响的角度,阐述了直隶省军事教育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现存两处彭阳古城遗址。何处是西汉时期的彭阳县址,两座古城各建于何时,在历史上有何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考古、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知,镇原彭阳古城始建于汉代,是西汉彭阳县治所在地,隋唐及宋代继续修复使用,地面遗迹现在仍有残存。古城地处西北边陲,西通西北边关,东连董志塬,南接关中,为历代边关要地。除作为县治外,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边城。宁夏彭阳古城始建于宋代,遗迹至今尚存。宋夏战争期间,由于地处宋夏之交的镇戎军经常受到西夏的侵扰,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北宋设置了彭阳城作为县级军事建置,隶属镇戎军,以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故此城是一座纯军事城寨。从镇原彭阳古城到宁夏彭阳县城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及中原王朝抗击入侵的军事要道,两座古城均处于这条道路的关卡位置。然两座古城因何同名,在历史上有什么联系,因材料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军事教育体系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军事教育体系在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几经演变,从初期仅有一所航海学校发展到目前包括8所军事研究所、11所军事大学、36所军事学院以及分散在55所地方高校的军事系,共同构成新的军事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军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现存军事教育体系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如准军事院校学员军事素质低下、军事院校所设专业军事特色不足、军校教员缺乏高标准准入条件等.恢复青年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军事专家参与军校教学与科研活动、构建与军校生源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相适应的军校教员的专门教育培训机构等措施都将有效缓解俄罗斯军事教育体系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等学校军事学科建设,必须把军事理论课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以提升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借助学校教育行政权,推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要构建一套适应学校军事教育的体系,确保军事课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要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军事课教学的需要;要加强军事教育的研究工作,推进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现状及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提高高校军事理论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军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军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军事教育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予以了指正  相似文献   

11.
作为核武使用者的军方长期被排除在核问题决策之外,是印度核政策制定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独特的历史悖论背后有其自身演进的逻辑与动因。并非军方长期对于印度的核武开发无动于衷,国际战略格局的急剧变化与各自的军种利益促使印度三军领导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积极鼓吹核计划的军事化。但由于政治领导人不信任军方的历史传统、长时期基于象征性威慑而非实战运用的核武认知、国防科学家垄断核事务的强烈企图等多重合力的作用,使得印度的核开发长期停留在象征性威慑层面,不仅制约了印度核武开发走向实战化的力度与强度,而且必然导致作为核战略重要谋划者的军方无法深入参与事关核武开发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具有丰富的史迹文物、海岛民居等物质性遗存,也有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性遗存,还在长期的海防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军旅文化、双拥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从旅游开发、艺术开发、音像制作与出版三个方面人手,此举不仅能提升海洋文化名城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也能促进优质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优化经济结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李文涛 《南都学坛》2012,32(2):27-33
北魏时期,因为军事需要,各地建立了乡兵组织。但到了北齐、北周时期,乡兵组织逐渐分化,北周在乡兵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乡兵没有转化为政府军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大的冬小麦种植到了北朝时在一些地区逐渐萎缩,粟豆又成为该地区的主粮之一。种植结构的变化,使农民的闲暇时间也有一定的改变,也使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一些制度发生了变化,府兵制在关中地区兴起就是其中的反映。在北朝时期,由于气候发生变化、战乱及关中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农民闲暇时间增多,亦兵亦农的府兵制逐渐形成。而在关东地区,由于还普遍存在小麦的种植,这一地区的兵制没有发生变化。府兵制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防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防军工企业目前可谓是“内忧外患”,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军工企业在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自身潜质有待激活,企业内部各项机制有待健全。如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都还不完善,财务预算和重大决策缺乏足够的论证;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成熟,军工企业尚不足以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出现。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举措:明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强各项体制的创新与完善、发掘人力资本的潜力、不断深入技术创新、建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在总结秦朝以“武功”、“刑法”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提出了“文武并用”的治国指导方针,成功地实现了由秦尚“武功”重“进取”的“革命”理论向尚“文治”重“守成”的“建设”理论的转变,并把这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用仁义道德治国的“文治”,又用权威、暴力和刑罚治国的“武功”,把握“文武之道”的刚柔之术。“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主要包括以下治国的方案和策略:坚持“以民为本”,实行富民、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制,改革财政经济政策,奖励“耕战”,加强“武备”,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政策,把德教和刑罚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乐教化的预防作用,又重视法律刑罚的惩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分权制衡,依法限制官吏的权力;倡导义利统一,把“仁义道德”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用功名利禄引导人们践履“仁义道德”,用仁义道德求取功名利禄。汉代“文武并用”治国方略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化、刑罚和制度结合起来,把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武功”对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利民、治吏、治财结合起来,把富民、富国、强兵结合起来。汉代这种治国方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为以后历代帝王治国方略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7.
重商主义时期,西欧国家征战频繁。政府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是赚取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军队,从而保障国家权力,加大领土扩张,反过来再扩展经济贸易,最终取得更多收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上把富国战略与强国战略统一起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与战略要求下,一些西欧国家采取了经济与军事的一体性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考虑了军事方面的需要,达到经济发展和军事壮大两方面的目标。英国、法国等成功重商主义国家最初都灵活的运用此类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后来才走上了富强之路。通过研究重商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寻找隐含在其中的军事目的,从而阐述和论证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8.
贾文丽 《南都学坛》2010,30(4):5-11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军事安全是国家关注的核心议题,建立完整、高效的军事安全机制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文章分析了美国军事决策机构、情报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内容及其作用机制,并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对美国军事安全体制的效能进行了分析。尽管中国与美国在制度、意识形态和防务战略上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在咨询机构、情报机构、军事指挥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革上,借鉴美军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