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德着意在自然与自由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在其美学著作中关于共通感的论述为此一目的铺平了道路。共通感是鉴赏判断力所预设的必然性条件,这为理解美是怎样的开拓了根本的视域和全新的思路。共通感使得人在审美的历程之中感受到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美的存在。但共通感只是为审美提供了可能,审美仍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美消费成为文化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审美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其主要指向情感和意义系统,"飞天"图像也逐渐成为构建审美共通感的典型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数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成分包括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及审美感等内容,它们在数学逻辑思维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想象与联想有着类似于桥梁的作用,直觉与灵感往往带来重要的发现,而审美感则具备选择和引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根据身体美的生成和表达的过程的不同,体育美学的时间主要表现为生产时间、休闲时间和消费时间三种.生产时间是生产审美对象的时间,它重视理性和效率,主要是通过压缩空间来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的;休闲时间具有强烈的肉身性特点,体现为身体与心理的高度融合,感性通过肉体而得以纾解和释放,理性通过肉体得以呈现;消费时间体现为心理对身体的对象式审美,身体不参加运动而表现出强烈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善美学的突出标志,便是否定康德的审美共通感.因而,这种善美学并不足以批判康德美学的形式化和空虚化,反而在真善美的"合一说"中极成了一种智的直觉的形式主义,让美与政治、经济、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完全融离.这样,这种善美学也就成为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路标,为我们标明:牟宗三式的"内圣"不但不足以开出"新外王",反而可能造就一种反政治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他人审美鉴赏的不可替代"始终在瓦解着审美共通感的基础,这也成为康德美学遗留下的一大疑难。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乃至萨特等人的思考,使得"他人"浮出思想的地平线,但是由于未能逾越出"唯我论"的局限,他人最终成为自我的尖锐对立。梅洛-庞蒂在对胡塞尔的相关思考进行深度开掘后,通过身体现象学确认了"他人与我"的身体间性关系,从而为审美共同感及他人"神圣不可侵犯的优先性与超验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审美判断要如何既不凭借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从先验假设出发,用审美共通感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审美共通感显示出了康德批判哲学的调和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美感经验的研究,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理论连接了主体内和主体间两个层面.在主体内层面,它涉及知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主体间层面,共通感表现为保证鉴赏判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规范性原则.这种经由主体内的诸认知能力一致达至主体间的协和一致的理念,包含的置身于每个他人的位置的公共意蕴,在20世纪的哲学理论中为被延伸至政治领域,为现代化情境下化解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提供了新的思考.但审美共通感的反思最终指向的是先验性,它的普遍立场是抽象的,无法在经验领域为解决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只有将现代化境遇下的共通感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场域,才能找到化解个体与共同体矛盾的现实根源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调责任心,这是教师的灵魂和良心;二是具备文史哲的基本素养,这是教师人文素质的根基;三是进行教学学术的探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之点。三者之中,责任心是核心。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灵魂观念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肉身灵塔作为藏传佛教高僧遗体保存的重要方式 ,亦受到藏族灵魂观念的影响。文章就藏族灵魂观念的内涵、特征及与藏传佛教肉身灵塔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诗歌重视感官意识,其中触觉感知尤其突出.触摸是劳伦斯诗歌中亲子和两性之间爱意的传达,在劳伦斯看来,健康完整的人应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触觉的最终目的不是肉体的触摸,而是达到触摸人类的情感和灵魂,形成人、环境与宇宙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械和物质文明占主导的时代,劳伦斯触觉意识为生活在“唯我”状态、感知钝化的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回归完整、和谐与爱的神秘通道.  相似文献   

14.
提到柏拉图,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理式”。于是,很多人以此推断柏拉图所推崇和关注的只是人的灵魂层面,而贬低人的身体这一层面。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柏拉图虽然重视灵魂的修养和提升,但也没有忽略“灵肉一体”的人的现实,他笔下的身体有束缚灵魂的一面,也有促进灵魂提升的一面。在对话录中,柏拉图对身体的复杂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身体的重视,而且也打开了“人应该如何生活”的窗户,他的理想也许是灵魂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深刻展现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况:性与爱之轻或重、灵与肉之轻或重、雅与俗之轻或重;轻与重的对立与转换贯通于生命之中,轻为重时重亦轻,重为轻时轻还重。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充分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状态,并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建设承载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使命 ,是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建设现代政治文化 ,必须承传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不断学习与吸纳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涤荡和批判隐藏在现行政治文化中封建糟粕 ,进一步肃清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劣根性。同时 ,以政治道德建设为重点推动政治的平民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最突出的是借灵魂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灵魂意象的深刻内涵就是,灵魂成为以情反礼的有力武器;两部作品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它具有自由意志;物体的本质是广延,它不能自我决定。以此“二元论”形而上学为框架,笛卡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结合”,其‘意志’的自由选择需要得到“理性”的支持与规范。因此,要获得人生的幸福,一方面,人要成为自身行为的主人;而另一方面,人需要凭借理性认清自己的“自然倾向”,进而在自由地顺应自然倾向的基础上获得心灵持久的快乐与满足。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逐渐疏离了传统经典话语所构建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从世俗出发,消解宏大叙事,塑造出一批亲切可信的凡夫俗子形象,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文学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最终界限。要正视当下文学的缺失,弘扬时代精神和人的崇高理想,体现对人性善恶的反思和自我灵魂的拷问,以直面存在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