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庭院中的女人》主要是讲述了女主人公吴太太寻找真正自我的浪漫之旅。象征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瑕,歌颂自然的浪漫主义主题以及女主人公吴太太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庭院中的女人》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部同居题材小说的解读,探析从"五四"到新世纪,是什么诱惑女人冲破时代、家庭与世俗的阻碍走向了同居。《伤逝》中子君以自由的名义同居;《青春之歌》里林道静为革命的信仰同居;《生活边缘》中小苏为留在城市而同居;《新同居时代》中女人因为无聊而同居。通过考察不同时代作家对同居题材的处理,不同时期影响同居书写的因素,借此可管窥在政治、经济的多重影响下百年中国小说史的一幅剪影。  相似文献   

3.
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其"阅读部分"节选了钱锺书的小说《围城》。由于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工作不到位,课文中至少存在着三处文本"硬伤":其一,原著滥用敬称,说"汪处厚"是"汪次长的令伯",编选者听之任之,以讹传讹;其二,编选者误读旧称,偷换概念,改原著中的"论理学"为"伦理学";其三,编选者不识简称,擅自扩大外延,改原著中的"比国女人"为"外国女人"。由此看来,"规划教材"的编写者、审订者和出版者们还没有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业责任。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庭院中的女人》塑造的女性群像各有特色,特别是吴太太这一形象的成功刻画,使该书成为赛珍珠“通过中国人关注自身的第一部小说”。吴太太对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赛珍珠的理性女性观;其思想及价值取向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挣扎,折射出赛珍珠女性观的矛盾和局限。从这个角度看,《庭院中的女人》及其主人公吴太太在赛珍珠小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首优美的悲剧长诗。它不仅具有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作者新颖的叙事手法更使这部作品在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品中所体现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不同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合奏的艺术世界。用复调理论对这部作品再进行解读,既丰富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思维,也拓展了巴赫金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小说《玉米》中,描画了几种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母子、父女、夫妻、恋人等等。但在综观全文过后,发现所有的这些关系不过都是一种关系:即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小说描画的两性间隔膜、拒绝和冷漠的关系代表了作家在探询何谓"人的存在"问题上的努力,其深刻的思考和文本背后的隐忧表达出作家一贯的人文主义立场。关注《玉米》的两性叙述,为小说文本的意义开拓了更宽广的阐释空间,同时为作家其后的作品在探询两性共存上的连续性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薇拉·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在情节安排上展现了凯瑟高超的叙事策略,同时对这部小说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突显效果。文章尝试用叙事学理论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0.
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叔华,笔名叔华,素心,是我国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位著名女小说家。作品有《花之寺》《女人》和《小哥俩》等。由于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视。鲁迅曾把她的小说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导言中指出: 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世界王聚堂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十年中出现的一位女性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有《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三个小说集。与同时代出现的其他女性作家不同,凌叔华以细致的笔触,平淡的口吻,叙述了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封建的"高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后现代文本,并着重分析萨拉这一女性形象。萨拉是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敢于反抗传统社会,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她用常人不能理解的方式寻求自己的独立、解放和自由。本文通过分析萨拉的个性和行为中体现出的夏娃原型、替罪羊原型、撒旦原型和再生原型,揭示萨拉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这种四种原型的集合于一身创作技法,也折射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后,在美元文化的引导下,难民文学主要成为了反共的"绿背文学"。描写难民经验的反共小说,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林适存的《鸵岛》、张一帆《春到调景岭》等。更早一点逃到香港难民营的台湾作家邱永汉,却在小说《香港》中表明台湾并非反共小说所憧憬的"自由世界",显现出国民党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土派矛盾的另一个维度。独力与反共小说相抗衡的左派难民小说,最有名的是洛风的《某公馆散记》。曹聚仁的小说《酒店》,却表现出一种政治中立的人文主义眼光。最后,本文还会提到英国作家马森的《苏丝黄的世界》(Mason,The world of Suzie Wong),这同样是一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香港难民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左右政治叙事之外,增加了东西之间的文化维度,更加突出了小说和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无名氏是四十年代与徐讠于齐名的“后期浪漫派”小说家。他以《北极风情画》(以下简称《北极》)和《塔里的女人》(以下简称《塔里》)获得盛名,后继续创作“无名书六卷”及爱情自传小说《绿色的回声》等。解放后无名氏其人其文都几乎湮灭无闻。但是,甚至是在文革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此后历代相继仿效,称为"艺文志"或"经籍志"。而《汉志》中关于小说的定义也以其经典性和权威性长期影响着后人的小说观,后世很多人的观点是对《汉志》小说观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一书中《说林》《内外储说》中的"说",就是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小说"虽和"解"、"说"、"传"、"记"一样具有解经的功能,但它全借"精彩的小故事"来解经,不同于"解"、"说"、"传"、"记"在解说中有很多"抽象的语言";同时,它完全来自民间,又不同于"传"、"记"中的记载属官方史书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韩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觉的"小说"著述者和"小说"价值的真正发现者。韩非以民间故事传播的渠道和过程是否可信,作为衡量"小说"真实性的标准,这对中国古代的小说真实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辛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现代以来文学成就最突出的女作家。她由《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发轫,从追求女性为社会承认的理想价值,到《蔷薇雨》呼唤女性的内在自觉,再到《怀念瓷香》重构己身历史的母性书写,其小说创作的清晰流变可谓代表了女性写作的三个阶段,且见证了一个学者型作家艺术创造的品质和智慧。她纵横文坛近三十年,其小说创作使人们看到:一方水土和一方女人有着隐秘的生命关联,一种具有持久魅力的写作,往往是经由自身丰富的生命感悟而朝向地域与传统的精神扎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茨威格享有广泛的世界声誉,被高尔基称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只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永不安宁的心》,却创作了大量内容浓缩、结构精致、紧凑、扣人心弦的中短篇小说。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等名篇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些短篇小说,思想内容严肃,社会意义极其深刻,心理描写细腻,情节曲折动人,语言典雅优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茨威格的小说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结构紧凑,刻意求精:二是心理分析透彻细腻;三是人物塑造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