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彬 《江西社会科学》2006,19(8):170-17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推动文化巨车前进的两个轮子,是铸就先进文化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价值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多彩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主导下,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两大经济和文化现象,都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文化是以制度创新、投资理财、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现象为中心形成的观念文化。积极加强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建设对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隋炀帝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的建立 ,加快了南北朝后期业已开始的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南北朝诗向唐诗演进的过渡性阶段 ,隋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南北诗风融合的倾向。其中以帝王之尊而为诗坛领袖的隋炀帝杨广的创作 ,更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典型。其人兼受南北两方文化精神的熏陶、濡染 ,其诗则兼有北方诗歌的贞刚质朴与南方诗歌的清绮纤丽。  相似文献   

5.
古代贵州早在秦汉时期部分民间通道已得到拓展,至明清四通八达的驿道已经形成和完备,除具有本身特定的传递功能外,更多地融入了其他的附加功能,成为一条综合性通道.因驿道而带来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流和对话,长期以来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得以体现,这种多维度、大尺度的文化交融,代表了历史上贵州与周边地区或区域内部之间人们的交往及商品、思想、知识及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它是研究贵州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斗争、宗教信仰、文化变迁、民族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详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国际垄断的新阶段 ,但这种新阶段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反而还加深了这一矛盾。文章最后指出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东生 《东岳论丛》2011,32(5):105-107
我国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良好趋势。文化消费增长和不断发展,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助推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将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文化产业并购重组不断涌现,将出现一批较大规模的文化类企业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文化产业将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本文主张树立全球文化意识 ,确定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思维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反对全盘西化 ,坚持文化开放 ,引进世界先进文化 ;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 ,使之产生实际效应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郭剑敏 《阴山学刊》2004,17(4):41-43
文化全球化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东方文化有责任与西方文化一同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先行的位置,但这只能说明其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领先性,并不足以说明其全部文化的完美性。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哲学与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它必然会随着东方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10.
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是从佛经体系中解放出来的产物 ,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讲经文、佛陀变文、世俗变文三个阶段 ,体现了佛教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与中印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转变入手,分析了新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学校德育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思维上的多重转向,即既要完成由近代向现代思维的转变,又要面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德育在塑造道德主体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要面对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学校德育中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股市泡沫破裂,引发“财富效应”后遗症崩发,一些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出现严重问题,美国经济开始下滑。但美国经济基本面上好,经济全面衰退,似可避免。同时美国市场体制健全,在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过程中领先其他国家,也为美国经济调整及后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创意经济时代,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以及传媒业引领作用的日益凸显,使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创意为灵魂的文化产业、以设计为导向的制造业,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传媒业虽然在文化产业中起着引领作用,但也必须依靠不断的创新,才能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杨新玉 《兰州学刊》2003,(5):164-165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备受各国关注 ,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民族化关系 ,即如何既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化 ,又使自己的文化与国际文化、世界文化相融合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化的发展基本趋势可以说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 ,又面向世界 ,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世界各国在文化的交融中共同进步文化交融使得各国文化相…  相似文献   

15.
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及与儒道佛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现诚 《学术论坛》2005,(1):113-118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实践行为范式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文章从论述白居易人生态度的成因及特点入手,指出非功利的审美化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显著特征。白居易形成的非功利审美化态度,对他思想行为中所用以联结并融合儒道佛三教,最终使三教思想在其身上合为一体的影响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势必会导致第三方文化的产生。其背景是西方国家对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的推崇,而中国文化在传承和走出国门还缺乏推手。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西方文化的强制性和中国文化的固守性。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体现在思维形式、语言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导向三个层面上,其中价值观导向的差异是最核心的碰撞。而两种文化的交融则表现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启迪,发达国家的文化在我国有着一定的渗透,以及中西文化融合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大都具有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交融的性格特点,也就是既具有传统儒家文化里中国女性温柔、顺从、忍耐的特性,也具有基督式的牺牲、宽恕和博爱精神,而且这两种性格特点是完全“融合于血液里”、难分彼此的.这一特征在她的《少女小渔》、《扶桑》、《金陵十三钗》几部小说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使得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更为丰富、复杂,也更为动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单纯、善良及美好人性,对于人们反思当下社会中堕落、阴暗、污浊的人性很有现实参照性;她塑造这些人物所采用的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互补共融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彭松 《兰州学刊》2009,(3):200-203
捷克学派的重要学者高利克,致力于从对抗与交融的中西文学关系角度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脉络,深入考察文学形态内在的创造性变化;同时又密切追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在宏大的社会历史总体结构中探寻批评家本身的“变量”意义。方法的丰富系统与史料的细致绵密,共同构成了高利克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代,西域等地外来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促进南北文化交流,中外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大渗透、大融合、大交流。在此背景下,盛唐绘画与同时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互相借鉴、互相渗化、互相交融,共同造就了唐代多元化艺术的辉煌篇章,并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兴盛的高峰期。这既是各文化艺术的互通性和互渗性中审美流变的结晶,也促进了唐文化的整体发展,在当时和后世均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