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面对张学良7月推进的东北易帜,日本出台了《满蒙时局措施方案大纲》,在规定武力阻止南京国民政府“武统”东北的同时,企图趁机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并以武力威胁达成首阻易帜的目标。8月上旬,日本政府又通过特派林权助等途径,以武力威胁再阻东北易帜。此间军部与外务省已就当张学良不予合作时将以武力侵略的方针逐渐达成共识。此后,张学良暗中推进和谈,于12月底决然易帜。日本由此判明张学良对日积怨极深,以首相兼外相通过驻奉总领事正式警告张学良的形式,表达了一旦东北做出“侵害”日本既得权益之举,甚至在其扩大“满蒙权益”问题上若不予合作,日本就将动武的政策方针。此实乃日本政府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宣言书,故所谓“关东军独走说”实属片面。  相似文献   

2.
<正>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继承父业成了东北军政首领。同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在政治上同南京政府分治合作,力求国内和平统一;对东北内部则开源节流,寓兵于农,变扩军黩武为裁军自守,休养生息。就职之初,他就宣布了对内对外政策,并采取措施,着手实行。  相似文献   

3.
东北政务委员会是张作霖死后奉系政权得以延存的重要标志,也是张学良时期奉系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从易帜谈判时的东北政治分会到易帜后的东北政委会,表明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形成并最终定位于东北。东北政委会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一直谋求瓦解和控制东北,于是双方在东北政权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和博弈,使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从本质上说,南京国民政府与东北政委会之间的权力博弈,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于凤至深明大义,集中国传统美德与现代思想于一身,毕其一生协助张学良将军的事业,是20世纪中国杰出而非凡的女性之一。在张学良为东北三省易帜、全力发展东北地区各项事业等重大建树中,于凤至功不可没,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关于于凤至的生年,海内外历来众说纷纭,在汗牛充栋的著述中有1897年、1898年、1899年等说法。于凤至的生年问题,虽对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无关宏旨,却表示着对事实本来  相似文献   

5.
王文鸾 《阴山学刊》2002,15(6):40-42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以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十年前,张作霖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以后,张学良将军被东三省议会推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将军在执政期间,对东北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东北易帜,就是使东三省从军阀割据的状态下,归附全国统一的一个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原是清政府奉天地方军队的一个营官,一九一一年乘镇压辛亥革命的机会,进入奉天,用武力逐渐统一了东三省,一九一八年当上了东三省巡阅使,实际上成了“满蒙王”。他在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下,不断向关内扩张势力,和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原打了多年内战。于一九二六年他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夺取了北京政府的统治权,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东北易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开发西北,兴办教育,复兴民族;联共抗日,是“大功于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  相似文献   

8.
东北“易帜”与“枪毙杨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是张学良将军坚决果敢的政治措施。对此,中外史学界均有评论,但看法不一。本文想结合近年来提出的一些史实,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9.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成为中国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1929年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怂恿之下与苏联因中东铁路问题发生武装冲突,东北军惨败,被迫同苏联签订《伯力协定》。东北军与苏俄军队的战斗中暴露了实际战斗水平低下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南京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化,地方实力派和中央政府直接关系不协调。在东北地区拥有特殊利益的日本,利用中东路事件和南京政府内部斗争这两种因素互相交织最终导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0.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幽禁后,便潜心于明史的研究.这已被国人所共知.但张学良为何要研究明史?有何心得体会?国人却绝少知道.《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发表了宋文演题为《张学良与明史研究》的文章,对此略有披露.张学良在1982年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时说:我研究明史的动机,是由于中国一直被外国欺凌,想从中找出原因.”为此,早在西安事变之前,他已对明史有所留意.“据东北军一些将领回忆,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夕就认真研究过明末历史;他认为抗战前夕国内形势。有点象明末.”一直到1947年6月他被  相似文献   

11.
南方国民党掀起北伐后,原属民国北京政府的许多军事实力派通过易帜倒向革命。阎锡山就是此类易帜的典型代表,但阎锡山的易帜是经过较多政治考量的,他意识到保境危机时,就展开多方"亲睦外交",与各方强大势力博弈,直到认定蒋介石是北伐最后的赢家及投向蒋可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时,才完全倒向蒋介石一边,实现山西既有秩序的平稳过渡。阎锡山易帜的考量除了获取个人利益外,也有追求和平有序政治环境的考虑,进而保证既有政治之稳定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动“西安事变”而震惊中外、又因送蒋介石返京而遭幽禁的张学良,在其被幽禁的五十余年生涯中,有八年时间是在贵州度过的。这八年,正是张学良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所促成的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时期,却也是他不愿看到的外患才平而反共内战又起的前夕。这八年,更是张学良请缨抗日屡遭拒绝,因报国无门而苦闷徬徨,但内心深处无日无夜不同前方将士一道与日寇作殊死拼杀,对胜利、对自由从充满憧憬和希望到幻灭失望的转折。这是张学良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中一个跌宕起伏的重要时期。研究他此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客观背景,是张学良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从1934年2月至1935年9月,张学良在武汉近两年时间,考察他的言行,其思想与一年多后发动“西安事变”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武汉时期,是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准备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勇不可阻。次年元月,北伐军兵分三路直取豫、浙、皖三省。张学良奉父命,于2月率军进驻河南郑州,与国民革命军相对峙。 张学良将军是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国内和平的,而且他早就看到了东北处境的危险:日本总有一天会“发动战争,占领东北”的,所以对其父之“问鼎中原”“百般诤谏”,但是由于封建的“忠孝”之义,最后他“不得不屈服去作实现此种野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徐智 《兰州学刊》2012,(4):66-70
1917年,上海银行以承做铁路押汇登陆南京,并由最初的办事处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分行,其他业务也随之拓展,却被1924年后的屡次战事和工潮延缓了前进步伐。东北易帜后,上海银行南京分行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存款数额保持稳定,商业放款一枝独秀,而行址由下关迁至城内,则给其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自1931年下半年开始,因政局动荡和社会经济萧条,加之国家加强金融业控制及同业间竞争加剧,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开始步入比较艰难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懈努力,虽能勉强维系自身发展,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性和资金淤积现象也暴露无遗。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后,上海银行南京分行不得不迁往内地营业。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幼时虽出身于封建武人家庭,但在青少年时期,一方面耳闻目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美英等西方人士和郭松龄等进步人士的影响,故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反日爱国思想.他本想当医生,但碍于父命,不得不做了军人.当时有人说,“练兵兴学”是当时中国的“两大要政”.在二、三十年代,张学良虽以“练兵”为主,却又大力“兴学”.1925年6月,他(与郭松龄一道)创办了同泽中学;1928年3月创办了同泽女中;1928年8月,开始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并先后向东北大学捐款现洋180万元;另捐500万元设立“汉卿教育基金”,以每年年息72万元补助辽宁省中小学教育;1929年初,开始在辽宁各县创办新民小学(计划创办73所,每所每年由张学良发给经常费2100元).他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教育机关,等等.张学良如此热心教育主要出自他爱国爱乡之心,但与他对教育的远见卓识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董说平 《理论界》2000,(5):55-56
张学良在其政治生涯中 ,曾经两次离开东北军 ,第一次是在 1933年 ,热河战役失败后 ,他代蒋受过 ,背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下野出洋 ;第二次是在 1936年 ,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实现全民族统一抗日之目的 ,他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被蒋扣压 ,一扣就是半个世纪 ,再也没回到东北军中。在两次离军之时 ,张学良均指定客籍军官 ,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为其代理人 ,授予他统率东北军的权力。本文就张学良两次启用于学忠的原因 ,作初步探讨。 一东北军与其前身奉军相比 ,是一支新型的 ,具有进步性的队伍 ,但是 ,奉军原有的封建忠君思想依然被原封…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当东北大学校长时,我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人们都知道张学良是军人,却很少知道他很重视教育,很能办教育。及今思之,颇值得怀念。兹就所知,述其荦荦大端于次。张学良原籍辽宁海城,所以他先在海城创办私立同泽男、女中学。以后,又在沈阳办同泽男、女中学各一所,并自任董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内部的态度不一。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武力解决问题。李烈钧虽身居闲职,但十分关注西安事变。先是通电对张、杨厉声斥责,然后联合冯玉祥等人主张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在审判张学良前夕,他又拜谒蒋介石为张学良求情,主张宽容对待。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他协调各方矛盾促进内部团结的一贯作风,也体现了他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的思想。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所作所为,是他的爱国思想和磊落性格的使然。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张学良知父被炸后”,“是乘船秘由旅顺上陆,坐满铁线汽车在惊恐中到达奉天的”①。其实,张学良是从京奉铁路返沈的。虽然京奉铁路当时局势异常紧张,但年仅二十八岁的张学良毫无畏惧。经过严密的部署,毅然从京奉铁路秘密返沈。《北洋军阀史话》记载:“他化妆成一个伙夫,搭乘火车由北京赴沈阳,经过南满路检查站时,步行绕过,再换乘汽车直驶沈阳径入帅府”②。《国闻周报》里说:“惟此君于十七日过滦州时,犹无所闻,可见其行动之秘密”③。张学良将军秘密返沈情况,据当年亲自护送张学良的卫队营营长崔成义著《张学良奔丧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