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姬建飞 《领导之友》2014,(12):50-50
正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有说功成名就的,有说金榜题名的,还有说富甲天下的,等等。太祖均不置可否。有个叫万纲的大臣回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太祖却龙颜大悦,连夸其见解"甚独"。古往今来的史实证明,敬畏法纪是为官从政的前提,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一生平安的保障。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也曾出生入死、身先士卒,抓获"中国头号悍匪"张君,当是"有  相似文献   

2.
<正>近读《明史》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读来虽令人发笑,但对改进文风仍有现实意义。据载,明太祖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多次面谕群臣写奏章"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可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虽有学问,但爱卖弄、喜作长文。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茹太素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1.7万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代劳,都念到6300多字了  相似文献   

3.
佳联妙对     
《领导文萃》2009,(15):107-107
一年端午节,明太祖朱元璋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5.
马红梅 《科学咨询》2004,(12):30-31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乐之"是求知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6.
事以简为上,话以简为当. 不知从何时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逢会必讲,逢讲必长,似乎讲话不讲上个把小时,不足以显示出领导水平,不足以显示身份.结果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少干部群众抱怨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讲长话." 孔子曾倡导"辞达而已矣",著名诗人陆游也主张"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讲话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抓住了要害.心无正气,说话则假;心无底数,说话则空;心无重任,说话则飘. 明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帝朱元璋呈上一份长达一万七千字的奏章,朱让别人念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字,还不知这位高官要说什么.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命人将作者重责五十大板!事后朱元璋说,刑部说的事儿,五百字就够了.他劝诫群臣:"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相似文献   

7.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这段话的大意是,汉文帝就自己百年之后如何殡葬一事提出愿望并征求手下人的意见,他说,如果能用北山的石头(据当时传说,北山石头最坚固)做外棺,并用麻、棉絮、漆胶合剂镶嵌石棺的缝隙,就不怕后人盗墓了。随从都附和说好。只有张释之竭力反对,理由是:如果奢葬厚埋,棺中珍宝价值连城,那么,就是把…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9.
历朝历代,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些高明统治者辉煌的背后都有不少贤能下属的功劳.这些下属如唐太宗的重臣魏征、朱元璋的军师刘基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运用"御上"之术,指的是下属影响支配上司的艺术,即下属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和警醒上司.  相似文献   

10.
正古人言: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其实,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即是"龙相"。最典型的"龙相"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11.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12.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13.
陈传银 《领导科学》2003,(13):24-24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讲出话来,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而有的人虽然讲得唾沫横飞,却不能使人受到感染和触动;有的人话讲得好解开了别人的思想疙瘩,有的人话讲得不好反而使人背上了思想包袱。因此,大凡成功的说理教育,往往都包含着“巧说”的艺术。巧妙的说理艺术,令人折服,魅力无穷。这里有几种“巧说”的方法可以借鉴。讽喻法。借用故事、寓言表达思想观点,进而达到开导劝说的目的。西汉刘向编的《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吴王有一次不顾群臣反对,决意要攻打楚国,并发出告示:我主意已定,有谁再来劝谏,格杀勿…  相似文献   

14.
祸起细节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相似文献   

15.
夜读史书,看到《明史》中叙述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一些故事,颇受启迪。马皇后外号马大脚,因为曾与朱元璋同患难、共开国而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元璋称她为“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当时,马皇后随朱元璋同住军营,军中缺粮,她从养父家把烧饼揣在怀里带回给朱元璋吃,竟因烧饼热而烫伤皮肉;平日,她总是备干粮肉脯供给朱元璋,从未短缺,自己却常饥饿入眠;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天天打仗,她率领将士们的妻妾驻扎江宁(今南京),亲自缝纫衣服鞋袜,以供军需;陈友谅侵犯龙湾,朱元璋率兵抵抗,她又把钱财都拿出来犒赏战士。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  相似文献   

16.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17.
"限娱令"不独为当下热词,古代也有,尤以明清为甚.古代娱乐的主要品种单一,主要是"戏曲、说书"等,于是"限娱"火力也集中于此.朱元璋弘扬"主旋律" 朱元璋在"限娱"的问题上,很注意"方法",比如大张旗鼓地"抓典型".《琵琶记》就是朱元璋为弘扬"主旋律",亲自主持策划、制作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19.
祸起细节     
孟莎 《经营管理者》2014,(10):111-111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相似文献   

20.
朱升是上了中学历史教材的人物,他对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与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巴蜀的隆中对策可有一比,对于朱元璋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建立明王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元璋对朱升很倚重,朱升对朱元璋很尽忠,可谓君臣知遇千载一时。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