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姝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235-237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被放逐者》是一部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首先,从“含混”的乌托邦角度,在女权主义、生态主义主流意识的乌托邦社会中,再现了理想主义和人性的冲突、默许的政治权力与个体的创造能力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含混”的社会地位和结构下完美乌托邦蓝图的脆弱。其次,在政治视野中,乌托邦的激进思想、个人痛苦、政见纷争、军事对抗、群众运动等20世纪70年代政治实践使作家在作品中融入一种无政府主义政治设想。最后,从乌托邦的真实根基方面,作家所追寻的是一种现实世界之上的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乌托邦精神。它代表了自由主义美国梦的乌托邦社会:最小化的政府,个人自由,地方行政机构组织生产及消费。这就是勒.魁恩的乌托邦世界,它与任何“完美性”相去甚远。作家只是将危机重重的现实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人们反思,揭示作家对人类前途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董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362-365
美国后现代主义女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短篇小说《薛定谔的猫》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零散的叙事、消解的主体、在场与缺场等方面。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剖析,由此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缺乏理性和秩序、不确定的后现代生活状况,以及后现代人无奈和绝望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温军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17-121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奎恩不懂中文却翻译出了《道德经》,而且反响不错。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分析该译本的生成过程,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途径的选择、翻译目的的设定、翻译内容的安排以及译文的受众效应平衡等,能有助于解除规范性对《道德经》翻译的诉求,更有利于了解国外对《道德经》的解读策略、目的和为此所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著名的美籍俄裔作家、哲学家安·兰德的短篇小说《颂歌》,是其成熟期之前重要的准备之作。小说既带有作者自身遭际的影子,又是由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推导演绎而出的。《颂歌》对集体主义极权式鸟托邦社会的黑暗、专制图景的描绘,体现出了兰德尊崇个人、抗拒集体主义鸟托邦的思想倾向,由此亦汇入了20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大潮。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尤蕾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63-68
莫里森的早期作品《秀拉》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但并不局限于女性的生存体验.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物作为异乡人的存在.在小说中,这种生存状态主要从三方面即空间、时间和人物的角度得以展现.而在当代社会,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异乡人并不局限于某个个体或群体,而是指向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境况.异乡人的身份既蕴含了边缘人的不幸,又因其混杂丰富的生存体验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它促进了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飞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莫里森对异乡人的关注反映了她敏锐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7.
8.
苏冬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2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秀拉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评托妮·莫里森《秀拉》中的秀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玉秀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104-106
托妮·英里森是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黑人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其小说深刻探索了黑人妇女的特殊境遇及觉醒解放问题.其作品<秀拉>试图通过黑人女性秀拉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美国黑人女性新形象以及向传统男权神话挑战的女权主义思想,从而建构了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杨新立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6-67
莫里森小说《秀拉》塑造了多个黑人女性形象,她们性格不同,人生道路迥异;以克尔凯格尔哲学为参照,这些人物的塑造受到了其人生境界理论的重大影响,她们分属于克尔凯格尔所描述的个体生存的3种境界,克氏的思想是该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宋银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佐拉·尼尔·赫斯顿和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美国非裔女作家,《他们眼望上苍》和《秀拉》分别为她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在黑人女性写作上有着互文性和传承性。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出生在女性权威家族中,并获得前辈女性的人生经验,在女性间的同辈情谊上也存在着写作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婚姻,两部作品同样存在着对传统家庭婚姻的叛逆和蔑视,即对于传统婚姻的解构。这些无不体现着美国非裔女作家对前辈的继承和回应,进一步拓宽了黑人女性中心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黑暗的左手》和《新夏娃的激情》中的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姝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02-104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3.
谢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37-39
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中,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彻底打破黑人文学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塑造了三位性格各异的美国黑人妇女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展现了她们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顽强地抗争命运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高亢激昂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14.
黄长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5,(6):68-71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5.
金美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41-43
重理智、轻身体的哲学思想和长期的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进行精心的规训和惩罚,使之自觉履行被男权文化规训的“女儿性”、“妻性”和“母性”价值观,忽视了自我身体的丰富性。小说《秀拉》的同名女主人用身体抗击这种被男权文化规训的女性定义,以反叛男权统治和男权文化,寻求自我价值,确立自己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16.
高黎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5):66-68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黑人女性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焦点。小说《秀拉》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独立自我的过程,往往被看作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文本。通过对小说中"小鸡"死亡事件的分析,揭示"游戏——偶然死亡——葬礼"这一表层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结拜——蓄意谋杀——庆典"的象征结构,从而昭示小说的女性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凯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71-75
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延续了他以往对"记忆"主题的书写,首次涉及奇幻题材,描写了一些常常被排斥的他者.文章拟从非人类生物和"少数人"这两类形象切入,探究石黑一雄对他者的书写.一方面,作者通过构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来凸显其他者性,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不定式内聚焦转换的叙事手法以体现对他者的关注."少数人"是被集体排斥的边缘他者,作为他者的主人公实际上处于叙事源动力的地位,其寻子之旅也因此成为圣杯追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她乡》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名作。作家通过运用男性视角,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而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她者的世界,对现实社会具有进步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淑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7-8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