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万里是南宋创作成就斐然的文学家,他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学主张独具个性,自成一家。他在文学的创作方法上讲"活法",强调"活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师法"自然。本文主要探讨杨万里文学创作思想中对创作方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的诗歌以"活法"著称,这"活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象的鲜活,也有转圜的巧妙;既有遣词的灵动,也有写生的风趣。本文试从几方面对杨万里诗歌中动词的灵动运用及其审美效应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其"活法"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的传神而成为"诚斋体"风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4.
从1940年代初到1970年代后期的工农兵文学,所采用的创作方法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不是"两结合"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而是"理想化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一方面要求作品一定要表现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另一方面又要求作品集中地、强烈地、典型地体现阶级斗争的形势,呈现分明的阶级阵线和人物鲜明的阶级本质,体现党的阶级政策。"理想化现实主义"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工农兵文学的急功近利性减弱了其文学性;其次,这一创作方法采用了统一的、规范化的认识和运用,以致造成工农兵文学的趋同化和类型化,如果对其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是不会影响文学的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视写作为奔赴精神家园的途径,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不断地在学习、创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新乡土文学",韩少功创作道路发生的转变引导着文学界的思考方向和写作热潮,探析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道路成为了解其个人和整个文学界发展轨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相似文献   

6.
朴趾源作为朝鲜后期的文学大家,其文学思想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真"的本质论与"法古创新"的活法论,这两大内容是针对当时因"模拟剽窃"文风而造成创作"毫无生机"的问题,以及力图走出"复古"与"创新"两大理论相互诋訾的困境所提出的。然而,由于不遇的人生际遇等原因,使其走上"以文为戏"的创作道路,并最终使其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相符。尽管如此,朴趾源对文学的"真情"与"自主"的提倡,对朝鲜文坛摆脱"复古"的诟病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活法”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首倡者应为北宋胡宿,其以“活法”来倡诗作之新变;苏轼对“活法”的推进至关重要,提出“信道法智”“道凝而法活”,反对“死法”,将“活法”作为“道”及万物人生之本性而致思,确定了“活法”的基本意涵和生命向度。吕本中认为“活法”是“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并落实到自我生命的维度,张元幹、杨万里等进一步阐发了“活法”之说。宋代理学彰显着生生性、活络性,“活泼泼地”是理学家常探究的话题,儒家之“活”是万物之理、学问之法,亦是文艺之则;禅宗之“活”是“活法”观的重要思想源头,“参活句”一直是宋代禅僧的话头,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多次论及,这对吕本中、杨万里等“活法”观具有巨大影响,清代朱庭珍、石涛等人直接将“活法”阐发为“至法”“无法之法”。中国古代之“活法”观凝结着宇宙万物之生命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的诗灵活多变,新巧无比,但不险怪,人称“活法”。本文认为“活法”最主要的是构思、结构的变化万千。他的诗纵横变化,不拘一格。重铺叙反衬、重结尾寓意、重结尾逗出奇趣。善用丰富的联想将毫无关涉的事物联系起来,大开大合,构成妙趣。善在开头、结尾巧妙安排,中间起伏变化。诗人还特别善于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善于避熟就新,令人思虑不及。善于正意反说,直意曲说。善于先写错觉,再补叙产生错觉的理由。有些诗,结构严谨,但以中心事件为红线,力求有波澜,不流于程式。他的诗能在常见的题材中写出新意,与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现实主义本身的确需要发展而且已经有了发展,但任何创作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应拿锤子去否定镰刀。关于"精致文学通俗化"与"通俗文学精致化"问题,作者认为"双向运动"论缺乏依据,而且把当前粗制滥造的通俗文学与《三国演义》《水浒》等精品相提并论也是"不伦不类"的。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辞赋所展现的仁者情怀是以“诚”为基础的,不欺心是他的立身圭臬,也是他为文的准则.他的辞赋对情景情理的深入展现体现了他对“理”的境界的体会.在他看来,自己的心灵是天理的反光明镜,其赋中的情景描写所呈现的是天理的光辉.其深邃的哲思,体现着万事万物所蕴舍的理.可以说,在杨万里的辞赋创作中,理学的格物致知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小说雅俗共赏,不仅仅因其小说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更在于他深深理解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欣赏期待,特别是广大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他的小说循着传统创作方法和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为新旧读者所喜爱。张恨水小说创作中有很多的"红楼"模式,特别是在创作方法、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生梦境描写等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逸的《楚辞章句》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的基础性和开创性的地位。《楚辞章句》采用"依经立义"的阐释方式,"知人论世"的创作方法和大小序的诠释形式,并开辟"诗抒情"的文论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万里,字廷秀,南宋文学家、官员。他不仅文学造诣高,被誉为一代诗宗,而且正直廉洁、勤政爱民,是封建时代不可多得的清官。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朝廷把杨万里从常州知州任上调到广南东路(以下简称广东)管理盐茶。当时,广东食盐管理混乱,官员和大商户勾结搞垄断,哄抬盐价,老百姓要用十几斤大米才能换到一斤食盐,苦不堪言。杨万里认为自己初来乍到,不能大张旗鼓地整治腐败,只能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5.
理学是两宋时期主流的社会文化思潮,它不仅重新规范、塑造了宋代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还深刻影响了士人的文学创作。宋代的理学家大都主静,以为这是涵养道德、读书学习最基本的工夫。理学静观的认知方式与“活法”诗学关系密切,它不仅能使哲人参透物理,见得道理,还是诗人获取艺术灵感及创作素材的源头活水。通过静穆的观照,诗人可以领略“胸中之活法”与“纸上之活法”,从而以活泼的心境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发为歌咏、形诸篇什,无意之中就充满了情味理趣。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即是宋代“活法”诗学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金小说的创作方法与以"两结合"为最高形态的主流创作方法有其一致性,即对于旧制度的批判;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即巴金在革命年代以及民族解放战争年代始终坚持五四文学精神,其思想武器主要是五四话语。而这正是他获得现有文学史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赵山奎 《东方论坛》2012,(3):75-80,96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18.
张锚是活跃于南宋中兴诗坛的著名诗人,家世显赫,甚有才艺,喜好以诗会友,招徕四方名士,因而声名远播,在诗坛具有重要地位.他呼应了杨万里、陆游等人创新求变的诗学精神,主张转益多师,广学古人,追求活法悟诗,独造平淡,成为反拨江西诗风、推动宋诗发展的积极因素.其个性豪夸放纵,诗风亦具有同样的特征,在诗坛自成一格.但由于较为拘泥于自我,而未走向更为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所以尽管他以独特的诗学造诣而擅名诗坛,却终究不能比肩中兴四大家.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中兴时期的诗坛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对易学颇有造诣,著并有《庸言》、《心学论》、《诚斋易传》等哲学著作,其审美·心态与诗学观念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杨万里将易学中的通变观念、安平乐道、修辞立诚等核心思想引入到诗歌创作理念中,从而将哲学与诗学在思维、审美、情感领域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文学与理学互动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人们认为文学的创作方法,如同世间的一切事物那样,始终处在不停顿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而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反映现实的经验积累乃是促进创作方法发展和变化的三项基本条件。人们进而又发见了有关文学创作方法的一些有趣的事实,诸如:(一)在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还没有自觉意义上的创作方法。但好几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因素,都已经存在着了,它们并非独立地存在着,而是混杂、纽结在一起。在文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