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捷同志所著《论程序化法治》(2008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一书,读来颇有新意。尤其该书第五章关于"程序化法治的应然坐标体系分析",对人深有启发。作者通过论述法律规则和国家权力的关系,来说明法律和"权利主体"、"权力主体"这两类不同性质主体的联系。把第  相似文献   

2.
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十分广泛,行政身份作为行政主体所特有的要素,其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的表明是法治的具体表现,同时构成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行为。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而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则体现为行政身份的公开。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并在实践中体现为法治能力,是引领带动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上,而公共权力的滥用、遴选与归责机制的弊端、不良风气等问题是造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缺失的主因。因此,应当明确权法关系,切实将权力关进法律之笼;强化党内政策法规学习,自觉慎用权力;尊重契约精神,明确责任归属;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执政难题,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自觉慎用权力,自觉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4.
从人们对法治普遍的理解和认识中.可以将法治作这样一种通俗的解说:法治是指国家的全部社会生活在国家公布的法律的规范下运行.任何违背法律的个人与组织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明确制裁。这里.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难点在于.国家权力是否在明确的法律规范下运行.国家权力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是否受到法律的明确惩治。如果说法大于权是法治确立的标志.那么在社会的现实意义上.法的力量必须大于国家权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法治框架下推进乡村治理创新面临法治推进与自治、德治传统难以有效融合,法治路径的地位边缘化,"知情祛魅"现象凸显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乡村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治理主体的法治素养不足,治理机制法治化程度较低,治理环境的法治氛围不足。为此,需要坚持立法先行,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乡村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理顺乡村治理体制,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依法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法治宣传的途径和方式,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氛围;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打造法治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强化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环境行政决策是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的决策过程,政府作为主要的决策主体,存在更依赖于地方领导觉悟和素质等现象。通过案例梳理,发现决策失误、失当的案例都是由于决策主体违背了法治思维造成的,文章通过对影响环境决策法治思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程序正当是保证环境行政决策中贯穿法治思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表明,实行法治已在我们党达成高度共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目标。法治思维,就是让法律成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法治理念的背景下,按照法律的逻辑来  相似文献   

8.
刘涛 《领导科学》2020,(6):39-42
"官吏制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官治、权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具体来看,在现代治理变革中,"官吏制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对现代人本价值理念遵循、现代为民服务目标导向、现代民主法治思维方式运用的消解。为此,应超越"官吏制约",转向法治化治理。首先,完善国家法律制度,尤其是增强民主法治思维;其次,健全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尤其是加强对权力的法律监督;再次,建立依法协同治理体制,尤其是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优势。  相似文献   

9.
赵颖 《经营管理者》2012,(3):195+194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确立有力的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防止了权力机关滥用行政权,对于树立诚信政府,维护政府和法律权威,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政府权力扩大、法治不完善等原因我国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如适用范围狭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缺乏司法保护等,本文旨在运用行政法相关理论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阐释,希望能对后来学者完善信赖保护理论和机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是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行政权作为重要的公共权力之一,必然也要依法行使,这是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行政法就是规定国家行政组织、规范行政活动与行政程序的准则,是用来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一门部门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要求学员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等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当法律程序作为重要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原则,在西方宪政史乃至整个法律发展史上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当今我国的法治建设中,正当法律程序对权力的制约、人权的保障和法律公正的实现意义重大.结合我国现实对正当法律程序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必然有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社论社评     
正必须承认,权力与商业之间至今没有真正立约。政与商之间需要构建平等的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成为平等主体。不立约,就不会有规矩;不立约,就会缺少法治保障。2014年2月28日《关注"神秘的低调"背后的隐情》社论第一财经日报唯有培育社会和市场自我净化的自治自律能力,公权才能既受到监督,不被污染企业俘获,又能提高执法权威性和对污染企业的威慑力。治霾,需要权力与权利的合力护卫,当避对公权力的过度迷信。  相似文献   

13.
基层领导作为我国干部中的重要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因而必须培养自身的法律信仰意识。针对基层法律工具主义没有纠正,法治文化缺失,权力本位思想没有消除,法治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培育基层领导的法律信仰意识,应从提升法治意识、打破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借助宣誓仪式、强化制度体制创新入手。  相似文献   

14.
论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与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佑文 《领导科学》2005,(14):34-35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应有普遍的权威,而掌管着国家最活跃、最具体的行政执法权的领导干部就要严格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行政行为却屡禁不止,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最大、最顽固、最具有破坏性的障碍物就是崇拜权力、蔑视法律,主要表现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无疑会对法律的公正实施造成不良影响。二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权法关系倒置,法律权…  相似文献   

15.
<正>"民告官"在中国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依法治国的标志之一。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亦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其间,一直被行政法学界强烈呼吁的行政法院设立问题再次被提出。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开启了"民告官"的制度先河,这对于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培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文化,限制行政权力膨胀,监督政府,建构权利制约权力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是法学界还是实务界一致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当前中国,法治的"工具意义"不言而喻。协调利益、定纷止争,大到国体政体,小到合同文书,莫不需要法律来规范。除此之外,法律更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正包含着尊重共同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公共利益的法治价值。的确,如果说经济发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增强村干部这一"领头雁"的法治思维是关键。亟须将相关程序法、实体法涉及的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及法律规则所蕴含的法治思维转化运用到村务管人、管财、管事工作中。通过程序和实体正义并重管好"多数人",引入非诉第三方裁决机制管好"少数人";在管理使用钱款中做到及时正义和公开透明;在档案规范中增强证据意识,在纠纷调处中坚守中立意识,让所办之事有据可查,让纠纷调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化是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趋势。农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基层政府为"维稳"而"变通",致使农村基层治理缺乏可预期的法律结果;基层司法公信力偏弱使法律在农村的适用缺乏应有的权威,难以产生正义共鸣;村级组织权力运行不规范和宗族势力的"人多势众"影响弱化了村级治理权威。制约农村治理法治化的因素包括农村资源缺乏整合、村民参与自治偏少、农民用法热情不高等。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要融合基层政府的权力资源与村域内部的精英资源;通过创新民主机制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治理;以提高村干部法律意识为切入点,培育法治土壤。  相似文献   

19.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法治制约权力,使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运行,有效防止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合法性思维,即以是否合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合法性是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关键在于坚守法律底线,不断提高法律的执行力,破解法律执行中的四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