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杜维明先生先后有过两次访谈。第一次是1992年94在哈佛当“文化中国:理念与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们谈了大半个下午,嗣后写成《“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一文,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张西平教授,1948年9月出生,河南温县人。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汉学》杂志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3.
《江汉论坛》2007,(5):144
楼宇烈,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浙江嵊县人,1934年12月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06年被韩国圆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委员、哲学系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4.
《云梦学刊》2007,28(1):F0003-F0003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创刊于1985年秋,是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团委支持下,由在校研究生自主创办的综合性学术季刊,是国内高校创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研究生学术刊物.也是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未识其人,先读《通论》俞荣根教授是我国著名法学家,1943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9年考取西南政法学院法学研究生,1982-1997年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1993年起历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校党委常委,1997年11月调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学学者:(以下简称“川”)咱们今天组织座谈,话题首先是关于边缘批评。这个话题与所谓的全球化语境无关。这语境是可以借鉴的——借来说我们自己的话。所以我们在《中外文化与文化》上搞了几次笔谈。目前主要是四川地区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发表意见。当然。发表的意见也是各种各样的。这样做的意思有几个。一是要发表有个性的意见;二是要发表边缘地区学者的意见,打破学术上的“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7.
向:先谈谈你2004年出的这两本书吧。我记得,《创世记》里的故事在《万象》杂志连载时,好像题为《尘土亚当》?  相似文献   

8.
《云梦学刊》2010,31(2):F0003-F0003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原名《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创刊于1985年秋,是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团委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季刊,也是发表北京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权威刊物。《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现为季刊,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出版,2010年3月,《学志》将迎来总第100期。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黄钟毁弃、瓦釜轰鸣的文化大革命时代,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是科学沙漠中极为少见的一个绿洲。它为什么能在“抓革命”压倒一切的环境中逆潮流而上?在一个紧接一个的政治风浪中,它具体是怎么运作的?作为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11.
贺波彬 《云梦学刊》2013,(1):161-161
2012年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和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五十多位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正是与这个时代同步进入学术领域的一批学人成长、发展、成熟的30年,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同的成绩和贡献。这种历史的巧合和命运的安排,使这一代人必然肩负着某种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俞吾金教授从事哲学研究的起点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显端倪之时。当一个人的学术经历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历程恰好重合的时候,那么,他的学术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整体学术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九部莫言的小说,其中《红高粱家族》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莫言小说,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广为接受的莫言小说.在此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家族》时使用的翻译手法,以及对某些文化信息词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GDP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也困扰着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中国问题的海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之进行探讨。作为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和理论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是中国问题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多年来,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为此,他发表的数百篇中文专栏文章标题大多冠以“中国”一词。他的中国问题研究以理性客观的立场、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独到精辟的见解而为世人所称道。本次访谈,郑教授就国内学术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城市化等问题阐述的见解,相信会使国人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华静 《兰州学刊》2010,(1):217-220
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一种文化中的人在理解另一种文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误读。动画影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这些误读的成分却恰恰是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传播的表现。而《功夫熊猫》中好莱坞梦工场向中国人展现了关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了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文章就影片中各自展现的中国文化表象及美国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花木兰》影片对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传达比较忠实,而对深层文化传递中带有着明显的美国文化的痕迹。其误读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了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同一话题的全球化阅读。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理解与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常产生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者的眼光观察中国交际文化,并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文化进行重构。这种误读可以看成一种异解,成为重新认识中西交际文化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人类学界探寻和重构"文化文本"的需要,催生出重估"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的理论尝试,其学术伦理意义在于从后现代和后殖民立场出发,对原有的概念进行批判性改造。以符号媒介产生的年代为尺度,把文字记录的书面传统视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视为大传统。重估大传统有助于学者走出文本中心主义束缚,充分利用人类学和考古学新知识,重建文化观。希望不再以"下里巴人"的文化沙文主义看待无文字社会和前文字时代。  相似文献   

18.
导语: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息息相关。认真研究好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人物、著作、思潮,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而且有利于人们深入地把握现实、走向未来。因此,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是一个比较活跃、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目前,灾荒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向人们提示着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灾荒史研究也向社会奉献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生态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灾荒史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学术发展角度来看,灾荒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应该更加完备,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一领域里的理论创新,更是一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陆强 《晋阳学刊》2014,(1):3-10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奇书,它以区区的5千多字开创了一个学派,成就了一个教派,乃至影响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我们依旧不能否认,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哲学特质的一部著作。近年来,随着关于《老子》的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对于《老子》的研究与解读也一再有所突破;而"国学热"的产生,又使得《老子》在民间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了。那么,对于今天的学者应该如何来看待并研究《老子》,以及通过《老子》这部著作的影响,又能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魅力呢?为此,我刊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请他来谈一谈关于《老子》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