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罗欢 《探求》2009,(4):16-21
布伦塔诺最早将“意向”原则引入现代哲学。现象学两位泰斗胡塞尔与舍勒在意向的奠基结构问题上却针锋相对——持守与反对“表象”的奠基地位。胡塞尔试图从“客体化行为”分析上行到“非客体化行为”分析,并将逻辑理性扩展至实践一价值学领域,其难题是意向性究竟从何处开始上行。舍勒试图从“价值先天”下行到感受行为,其难题是如何能够确保先天价值之在。他们出人意料的一致在于:作为出发点的“实事”是“非意向”的,从而难以纳入现象学直观。  相似文献   

3.
爱,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一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他的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影响巨大.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则被看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所以分析对比康德与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十分必要.本文从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三个方面对两人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即它的起源、产生、结构和生命力等问题.对于它的起源和产生,学术界最广为人知的学说是马克斯·韦伯从新教伦理来阐释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但实际上比韦伯更早的是韦伯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桑巴特对此问题进行的独特的思考和解答.随后同样作为知识社会学创始人的马克斯·舍勒作为现象学的第二号人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资产者类型的人的关系、资本主义精神的爱恨秩序、性情结构以及这种精神的生命力与资本主义未来的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解答,构成了一战前后思想界关于现代性问题之思想的三驾马车.本文主要以舍勒的<三论资本主义精神之问题>为文本依据,对舍勒关于这一问题以及他对于桑巴特和韦伯思想的梳理做出了精到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公正思想的展开具有鲜明的逻辑进路。古代西方伦理学热衷于从社会层面讨论公正问题;近代西方伦理学热衷于从个人层面讨论公正问题;古代和近代西方公正思想都把公正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美德,而现代西方则把公正思想推向了外在的制度层面。  相似文献   

7.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杨威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2):9-13
M·舍勒的哲学人类学认为,独具“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内在本质,而作为完整的人又是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体。舍勒致力于从总体人的角度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不仅为人的研究提供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而且他又将关于人的具体研究与形而上的沉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人类学的转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塑造现代理性主体,进一步明确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巴门尼德的箴言"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该箴言提出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对这个同一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史上,就同一性问题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个关键的节点.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论证同一性,但最终未能证明这种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把同一性奠基在先天统一性并最终奠基在先验想像力之上,为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给出了先验的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如何?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问题。今天,如果我们回首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空间.我们就会被无数变幻莫测、五花八门的人的图景遮蔽。我们尽可举出历史上各种人的图景,但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生物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性格学、民族学、文化形态学等都从不同角度描绘过人的具体图景.但所有这些最终都未能阐明人的本质自身。本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M·舍勒首次系统地表述了哲学人类学思想。舍勒一扫对于人的种种偏见,力图单刀直入地接近人的本质。在他看来,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1.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3,19(1):121-124
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必须区分为元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近年来对于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两个层面未加区分的结果。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自由主义在元话语层面的对话这一角度进行讨论,认为鲁迅与自由主义看似内核一致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类型,鲁迅批判继承了尼采等思想家的力量派个人主义,并对具有"奴隶道德"特征的权利派个人主义及以之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进行了元话语层面的批判。鲁迅并且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奴认识模式和"立人"、改造国民性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后来运用到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实践批判中。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物品相对性视角下,本研究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层面对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纵向职责体系进行了剖析,在应然性层面,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主要管理部门中同构型纵向职责体系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安排有悖于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原则,在实然性层面,研究发现海洋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策略主义盛行,而同构型职责体系使得策略主义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加剧了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到舍勒:反现代性理论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浙江学刊》2003,(5):37-43
马克思主义与保守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反资本主义理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舍勒学说的比较研究 ,探讨这两种反现代性学说的异同。两人都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集中于“异化”问题 ,但马克思侧重于人的现实生存方式 ,特别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 ;舍勒则主要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文化价值的颠倒  相似文献   

14.
易显飞  胡景谱 《探求》2018,(2):102-107
"情感增强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其引发的人文风险论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相关分析大体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条进路:前者主要是分析个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对人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的威胁、对情感发生学基础的挑战、情感人格的趋同化问题和情感生活的简单化问题等;后者则是阐发情感增强技术带来的社会整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技术安全性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宗教问题等。情感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不仅要从情感及技术本身的属性展开讨论,还要结合技术产生发展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背景,尤其是从人类面临的文明风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经济思想与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碰撞,从儒家经济学说的统治地位确立那天起就已经存在了。前者从客观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狭隘性、保守性以及脱离实际的纯伦理说教性。后者则从心理上反映了未曾中断历史进程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崇古尊祖观念的动摇和对儒家传统经济教条的怀疑与否定。二者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自我调节的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纵观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奠基时期;儒家经济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时期;传统经济思想的自我调节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同…  相似文献   

16.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中西伦理学的歧异与会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再林 《浙江学刊》2004,(3):133-137
如果说西方传统的伦理学是一种认知主义的伦理学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则是一种准舍勒式的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前者是从认知导出伦理,必然导致人类伦理行为中的伦理理性与伦理感性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后者的主旨则坚持伦理直接源于人先验的伦理情感,使人类伦理行为中的伦理理性与伦理感性二者之间得以统一.其实,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还是西方传统的伦理学,它们都可看作是从不同层面对人类伦理学本质所作出的解答,故人类伦理学的最终答案,不是在二者之间的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应体现二者的互补并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大量文献证明,情感的表露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然而,在大多数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中,关于情感表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或感觉的口头表达上。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口头表露表达出来的,有些情感需要通过书面的形式表露。近来,国外一些关于个体情感经历的书面表露的研究表明,情感的书面表露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益处。本文总结了国外书面情感表露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研究成果,讨论了记录的效果的机制及影响表露效果的因素问题。有关其隐含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伦理学中,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从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源头开始,情感因其非理性特征在道德中要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从而导向善与德性。中世纪突出人的意志,爱成了最高的神性德性。近代发生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历史争论,情感主义主张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奠定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现代伦理学在多维的视角下研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深化了情感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吉红 《社科纵横》2008,23(8):162-16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该文从心理学中的情感入手,论述了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激发、调节和感染作用,提出了教师在情感的运用策略上应积极投人和调控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