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祥 《江淮论坛》2014,(5):44-53
本文基于熵值法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城市化水平失衡以及城市化各维度之间的发展失衡。首先,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中部—东北—西部”渐次降低的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在各分项城市化发展上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其次,我国城市化各维度发展也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最为明显,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情况最为严重,中部地区的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与产业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情况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各分项城市化的水平均不高,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城市化水平过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有效支撑不足。同时,社会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主导城市化维度,土地扩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进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引导力量;而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导维度的城市数量最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还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进程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巨大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从全局发展的战略视角来考察,至少有三个战略基点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既是加速度,又应是"均衡城市化"的速度,所谓"均衡城市化"的速度,即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通过城市化供给与需求相均衡,而实现的城市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动态均衡的城市化速率;二、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新型工业化下产业结构演进所引致的市场需求;三、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乡)城市化。城市的区域化是中国城市化宏观布局的新发展,区域城市化是微观方面的每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即城郊结合型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再城市化: 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 ,再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应是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深度城市化就是经济国际化 ,农业产业化 ,镇村市镇化 ,居民知识化 ,社会保障化。逆向城市化就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发展城市农业 ,发展废物零排放产业、废物利用产业、清洁清洗产业 ,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产业。文章最后就发达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秀玲 《河北学刊》2006,26(4):195-197
“十一五”是河北省城市化战略提出后的第一个完整的规划实施周期。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将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目前,河北已进入这个区间,今后五年无疑将是河北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运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过程首先始于城镇化出现,而后是都市化,之后两种现象同步发生。城市化的原动力是人们对自身欲望的追求,推动力是能够满足这些欲望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两者结合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农业剩余启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运动,工农业的比较利益使得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中新的消费需求使得城市化运动加速。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节点.在市场化推进下实现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市场化不仅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具有必然性,实施自然城市化的重点在于改变政府职能并消除各种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7.
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值得中国加以借鉴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三大局限。并通过比较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误区的三个不成熟特点及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困境与建构入径。本文认为,创造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引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张鸿雁 《江海学刊》2012,(5):109-116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城市化理论影响下发展的,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下的高速城市化,使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深刻的快速转型期。当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仅缺乏对中西城市化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更缺乏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反思与扬弃,而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批判,是建构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和经验出发 ,分析城市化的形势 ,提出城市化的方针 :城市化与工业化并举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举 ;强化城市中心功能与发展小城镇并举 ;扩大城市规模与提高城市质量并举。在此基础上 ,强化宏观政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是 :科学规划 ,注重特色 ,因地制宜 ,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当前,理论界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颇多,我国城市化政策也几经演变及实践。本文通过评析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和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阐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在城市内涵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结构体系。并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政策导向,认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城市发展市场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全局出发,规划城市生长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结构体系;立足现有各级城市潜力挖掘,增强城市功能和吸纳能力,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前30年主要是政治主导的城市化。"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政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色和成果。改革开放的30年可称为"经济型城市化"。在经济型城市化大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前后,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强大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应城市生存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真正的城市人"。以文化问题为主要矛盾的"做人关",是中国城市化更加艰险的道路和难以平稳度过的阶段,并在最深的意义上关系到人在城市中奋斗、付出、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模式、规律、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城市化趋势与城市化研究成果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规律、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要求中国选择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格局,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阐述中外学者关于城市化的内涵、规律、速度和道路争议的表现,分析争议的原因,认为应从质、量两个方面定义城市化,结合国情分析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对我国的适应性,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标准来衡量城市化的速度,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建设和谐城市为最终目标,创新我国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市化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在当代交通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就地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且已经逐步具备了条件.我国应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农村"就地城市化"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的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胜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市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转变的桥梁。城市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农村“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  相似文献   

16.
李胜会  冯邦彦 《学术研究》2012,(1):66-73,159,160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不是一种自生成长的城市化,而是在外部力量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化”.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口的“被城市化”;综合城市化指数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更具内涵,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程度.通过对综合城市化效率的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尤其是大城市效率水平较低,而中小城市效率水平较高.通过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低;在效率变化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效率改善均优于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推进南京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相对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限制了第三产业成长的空间。本文以南京市为实证,拟探究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内在的互促机制,并就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冰  李怀祖 《学术界》2006,27(5):190-194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社会系统向城市经济社会系统进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本文提出了综合城市化测度复合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1978至2001年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操作性强,能更如实地反映城市化的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20.
祝成生 《理论界》2005,(12):6-7
城市化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但现实进程中的城市化在西方形式主义经济理论和地方官员错误政绩观的误导下,部分地演变为非理性的泛城市化运动.只有坚持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梯度发展规律构建多元化、层次性、立体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才能使中国城市化之路走上理性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