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历史,大学理念经历了从“理想大学”到“现代大学”再到“巨型大学”的演变,大学经历了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过程,当前的“前瞻性大学”、“21世纪的高等教育”则把大学推进到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心城市”地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发:大学得以基业常青,在于大学勇于坚守自身逻辑、敢于把握发展机遇和积极的主体觉醒。  相似文献   

2.
法国社区分析始于五十年代中后期。当时,法国一些社会学者注意到战后法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组织讨论城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差异。一九六○年,原“农村社会学研究”(现巴黎第十大学社会学研究所,GRS)首先提出用社区分析的方法研究农村社会的特征。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法国社区分析经历了一个从个案调查到综合考察、从农村社区到城乡社区综合分析、从了解社区特征到探讨社会变迁之多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方大学理念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12世纪大学出现至今800多年间,大学理念的演变进程。西方大学从中世纪师生们的学术性行会发展成为“后工业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的性质由单纯的“教学场所”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中心”,再到集教学、科研与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服务站”。大学的功能由单一变为多重。高等教育由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到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今天 ,中国农村教育观正经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 ,即从“功利性”到“教育性”、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质”的变革。这一历史进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192 1— 1977年 ,为农村教育受“教育工具论”主导 ;第二个时期为 1978年之后的 2 0年 ,“工具论”遇到挑战 ,但仍没有摆脱“教育工具论”的制约 ;第三个时期为跨世纪时期 ,农村教育开始向“主体论”回归。农村教育从“阶级斗争的工具” ,到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这是农村教育从“功利性”到教育性回归的质变 ,是中国教育的跨世纪觉醒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双主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西部农村支教志愿服务对西部贫困边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政府、支教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西部支教志愿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政府监管缺位、社会资助分散欠规范、志愿服务活力不足、没有形成品牌等突出问题。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实践,探索在大学生西部农村支教志愿服务中引入爱心企业,形成合作开放的“大学+政府+企业”大学生西部农村支教志愿服务新模式,阐释了这一新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从大学、政府、企业、支教学校四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西部农村支教志愿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官方习惯用价值判断的直线式描述法,把农村改革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阶段”或“三步走”,尚不足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复杂、曲折、且多变的真实过程。本文带着“问题意识”和“从下往上看”的立体式多维视角,把我国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从1978年到1988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出现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从1988年到1998年,是农村改革的停滞阶段,出现了“三农综合症”高发期;从1998年10月至今,是农村改革快速推进的阶段,出现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民国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其“中国化”进程相关,经费制度改革是这一进程的直接体现。民国教会大学经费决策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外国差会掌控到国民政府参与监管的变革;经费来源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单一差会供给到多元本土筹措的变革;经费支出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教师薪酬方面,“中国化”表现为从“厚西薄中”到“同工同酬”。民国前期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的推动,既有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的外部压力,也有其内部的自觉基础。这一历史进程可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丈母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丈母娘的小女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了襄城,而且嫁给了同她一样从农村考上大学并分到了同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从五十年代至今已三易其名:从“普通英语”到“公共英语”(公外),又从“公共英语”到今天的“大学英语”。随着名称的改变,它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过去,它只是一门形同虚设的低层次的工具课,今天已一跃而成为一门受社会各阶层重视的独立学科,这不能不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以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讨论的热门主题。笔者从事公共外语教学十余年,面对学生英语  相似文献   

11.
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零碎、散落,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孤立和脱节,倡议开展一种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研究方案。在分析大学发展逻辑的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实地调研与典型剖析方法以及逻辑分析与理论建构的多学科方法基础上,提出大学发展是大学这一组织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动态演进过程;“大学发展”应包涵“本原逻辑”和“支撑逻辑”两个方面;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30 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重点从农村改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党在农村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实效性等方面入手,把我国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从1978年到1988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出现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从1988年到1998年,是农村改革的停滞阶段,出现了“三农综合症”;从1998年10月至今,是农村改革的快速推进阶段,出现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制定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思想是大学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影响大学目标、办学方向、课程设置的重要支配力量。在美国,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的半个世纪是高等教育从“学院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化的时期,史称“大学化时期”。伴随这个时期的到来,大学思想活动变得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改造传统学院、创办新型大学,成为美国学界的共同愿望;实用和技术主义成为大学的主流思想;旧学院派和新大学派的对抗态势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石溪村的家族活动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在政治生活中从被动到主动,在经济生活中从自发到自觉,在文化活动中从封闭到开放,在社会生活中从传统到现代;农民的文化选择不仅加速了其自身角色意识从“家族人”到“现代人”的转换,也促进了农村家族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大学问题”,并非只有“行政化”这一方面,但无疑这是当下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从政府到民间最为关注的“大学问题”。本文尝试从大学行政化的表现、弊端以及去行政化的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来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人才工程”。大学毕业生顺应广大农村急需优秀人才之大势,顺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之大势到农村建功立业,就是顺势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到陌生的农村环境,必然要程度不同地处在逆境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将这些“逆境因素”逐步克服,就能成就事业,达到逆境成才。大学生“村官”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做出优异成绩,就能做到适职成才。农村客观存在着种种成才的机遇,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就可以达到机遇成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21 世纪是信息与开放的时代。本文从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入手, 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并提出了从“有口难言”到“能说会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现,从农村到城市,从高龄老人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老人”,“重男轻女”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也不仅仅表现在第三代是男是女上。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调,城市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并不比农村少。  相似文献   

20.
本书收集了 1 980年以来我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章 ,也有少量是工作中的讲话。由于大部分内容与农村产权问题有关 ,故取名“农村产权问题研究”。回顾农村 5 0年走过来的“路” ,从产权角度看 ,从农民实际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角度看 ,从农民高兴不高兴的角度看 ,是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走了三种“路”。土地改革以后到合作化前为一个阶段 ,是一种“路” ;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为一个阶段 ,是一种“路” ;改革开放 2 0年为一个阶段 ,又是一种“路”。从土地改革以后合作化前这一阶段来看 ,这一阶段 ,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实现了从无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